Coming soon

全港第一個室內游泳池及懸空鑊型跑道!上環必列者士街會所 升格為法定古蹟

2023-06-12

表面古老的建築,卻有劃時代的前衛設計,這座超過一世紀歷史的建築物,位於上環、前稱「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中央會所」的必列者士街會所,建於1918年,百年紅磚建築配以綠色琉璃瓦,中西並存的風格,曾是當年華人聚會的主要場所。最近獲古諮會通過升格為法定古蹟,奠定其歷史價值。會所的設計十分先進,當年已有全港第一個室內游泳池及懸空鑊型跑道之外,大禮堂也是當年少有的設施,有不少大型活動,例如近代著名作家魯迅先生的演講,都曾在這兒舉行。泳池更曾於日戰期間使用,當時曾清空池水讓區內居民避難,池邊的百年銅梯至今仍然保留。

百年紅磚建築配以綠色琉璃瓦,中西並存的風格,曾是當年華人聚會的主要場所。

攝於1940年代與2023年:

「必列者士街會所」建於1918年,是YMCA的第一座總部大樓。
紅磚建築配以綠色琉璃瓦,亦中亦西的風格,成為中央會所紅磚外貎的一大特色。

亦中亦西 紅磚建築配綠色琉璃瓦

必列者士街會所於早年命名為「中央會所」,為YMCA首幢總部大樓。佔地一萬零八百方呎的六層大樓會所,於1915年12月18日開始動工。大樓是由美國建築師設計,本地建築商執行,故流露着美國當時流行的殖民地復興式簡約特色,加上當時鋼筋混凝土的技術已相當流行,因此大樓外牆以清水紅磗及混凝土建成,紅磚建築配以綠色琉璃瓦,亦中亦西的風格,成為中央會所紅磚外貎的一大特色。

日戰時期 曾讓區內居民避難

從1918年的必列者士街會所剖面圖,可以看出百年會所的設計十分先進,擁有當年全港首個室內暖水池及鑊型跑道、健身器材等。而當時正值清末,提供體育設施配合當時「體育救國」的理念,又讓年青人有接觸西方健身活動的機會。泳池更曾於日戰期間,曾清空池水讓區內居民避難,池邊的百年銅梯至今仍然保留。另外,因會所建於華人地方,更將中式琉璃瓦加入設計元素,以及兩側入口以中式牌坊佈置。六層會所內設有大禮堂、交際室、西餐廳、小講堂、健身室、會友宿舍、圖書館、游泳池、更衣室、漢文日校、工商夜校,廚房及食堂等,設施一應俱全。

不只是大型設施,連細節的設計也十分貼心,例如爐房旁邊的儲煤房間,便有一條接通地面嘅運煤槽,而上層的宿舍樓層,就有被服槽連接到底層的洗衣房。

1918年的必列者士街會所剖面圖。

當年缺乏大型禮堂,會所的禮堂曾多次舉辦大型活動、演講、展覽等,魯迅曾在這大禮堂演講,推廣白話文運動和解說文字改革。
會所設有以磚砌成的火爐,上方有會徽和對聯,火爐和煙囪早已封了。
當年全港第一個室內游泳池,於日戰期間,泳池曾抽乾水讓附近居民避難。

在室内運動場之上方,設置全港首條懸空鑊型跑道,跑道四角更物盡其用,設有健身器材。百年跑道至今雖已停用,跑道表面亦顯得凹凸不平,但近觀細看時,便能欣賞到木製跑道的紋理,盡見歲月痕跡以及百年前工匠之功夫。

在室内運動場之上方,設置全港首條懸空鑊型跑道。
百年跑道至今已經停用,木製跑道表面可明顯看到凹凸不平。

大禮堂舉行 全港首場集體婚禮

二十世紀初期,香港缺乏大型禮堂,加上中央會所設備完善,故此許多重要的活動以及大規模之演講、國貨及美術展覽均選址於此進行。
除此以外,早於1936年曾舉行的全港首場集體婚禮,亦於中央會所舉行。當年為了提倡節儉的婚嫁,改變奢侈浪費的風俗,故舉行集體婚禮,更於婚禮前邀請名流演講,分享夫妻之道以至節育及婆媳問題,以及為11對準新人進行彩排。婚禮當日由德高望重的周壽臣爵士證婚,並由青年會樂隊現場奏樂,場內500多個座位滿座,吸引不少傳媒採訪。

1936年曾舉行的全港首場集體婚禮。

必列者士街會所通過列為法定古蹟,這百年的歷史建築曾是傳播新思維的地方,也記下一個思想進步的年代。經過百多年後的今日,隨著時代變遷和回應社會需要,會所亦轉變成庇護工場和宿舍,為弱能人士提供職業訓練服務及住宿,證明古蹟惠及基層的社區價值。

奠基石置於會所大樓外圍的左側樓梯旁。

Text:Twinkie
Photo:Twinkie、YMCA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