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比利時人埃爾熱(Hergé)創立的《丁丁歷險記》,你沒有聽過的話,也總會對一頭金色小撮頭髮男記者與白色狗隻的漫畫有所印象。漫畫自1924年創立至今,主角丁丁走遍世界各地探險和查案,上至月球遠至東方上海,他總以正義形象捉拿各種壞蛋,堪稱是20世紀漫畫界經典。丁丁專家Michael Farr,與作者Hergé相識多年,亦曾出版過有關丁丁漫畫的理論研究,將為大家解構經典背後的一點一滴。


大受歡迎的漫畫
Michael自四歲開始接觸《丁丁歷險記》,他分享:「我第一眼看到就不願上床睡覺,還央求媽媽買更多丁丁書給我。」當時丁丁的著作尚未翻譯成其他語言,居住於巴黎的他只能閱讀法文版。及後他當上記者,機緣巧合下採訪Hergé,自此結成朋友。丁丁全書有多達數百位人物,劇情精彩刺激,追看性極高。而如何去塑造主角丁丁的形象,其實十分講究,Michael認為丁丁的個性設定為體貼、聰明、靈敏,才得以成為不少小朋友的偶像。創作靈感原來源自Hergé的個人投射,Michael解釋:「丁丁與Hergé也是記者出身,而丁丁有著完美的個性,但作為書本這樣未免不夠人性化,所以代表他黑暗面的哈達克船長便出現了。」第二主角哈達克船長與丁丁不一樣,酗酒、衝動、愛說髒話,性格徹然不同,卻是作者彌補丁丁過於完美的缺陷。及後一系列有趣生動、擁有如同真人的立體性格的角色,逐漸造就了丁丁的世界,亦是書本廣受大眾歡迎的原因。



通往世界的窗口
自第一本書起至今已出版接近一個世紀,堪稱經典的原因當然不簡單,除了人物角色的塑造,還有它獨特的故事套路。丁丁一系列書共有22本,每本以一地方為故事背景。對於20世紀科技尚未發展和飛機未普及化的年代,人人只能從書本閱讀世界,丁丁便成為了通往認知世界的渠道,Michael:「《藍蓮花》中的張充仁是Hergé真實認識的中國朋友。當時Hergé開始轉向追求文化上的準確描繪,但礙於不熟悉中國,於是請張生協助繪畫中國的環境、大眾服裝、街頭海報等等。」當時歐洲人幾乎未能從主流媒體了解中國之戰事,而書中以抗日戰爭為背景,不時出現「打倒日本鬼子」等字句,始令事情廣為人知,此舉甚至惹來日本駐比利時使館抗議。


多久寫好一本丁丁?
丁丁集數不多,但幾乎花了Hergé畢生努力。根據Michael所言,前期作品Hergé只花1年時間便完成,唯後來他意識到作品有責任教導讀者,逐結合真實歷史及文化改寫故事。雖然未能親臨當地,但他都會花上好些時間做資料搜集,每本花上3-4年時間繪畫,可見他對筆下作品的執著。遺憾的是,他臨終前有一本《丁丁與字母藝術》未完成的遺作。






20世紀漫畫的價值
丁丁一系列雖是20世紀漫畫經典,亦難免有少許敗筆。例如早期的《丁丁在剛果》、《丁丁在美國》把黑人塑造成不友善的族群,備受爭儀。Michael:「當時只有21歲的Hergé受美國漫畫影響,未懂得準確描繪。初期的書的確處理得未夠純熟,因此他之後的書亦花上時間去搜集資料。」不過最令他難受,是不少人經常著他向前看,忘記過去的漫畫,令這位丁丁專家有感失落。「我永遠會為他辨護,即使已是歷史,但無可否認的是,不論大人或小孩,每次看《丁丁歷險記》總是笑容滿臉,如同日常的良藥,足以證明它於漫畫界仍存在價值。」他更提點,不妨善用互聯網閱讀電子版《丁丁歷險記》,即使沒有實體書,保證仍然能從中理解到,閱讀這本經典探險書的快樂。

Text: Ellie
Photo: Franky、受訪者提供、部份為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