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般咸道四棵古樹被斬,我們為此傷痛,但對於日夜佇立於身邊的樹木,我們又何曾表達過感謝或珍惜之情呢?被稱為石屎森林的我城,原來擁有很多林蔭大道,每條面貌不一,別說18區,光是西營盤及上環一帶,已足夠漫遊一整天。從今天起,多認識每天途經的樹木,閒時問他一句好,就如對待好朋友一般。

Connie現居薄扶林,每天在般咸道乘車回家,發覺區內的林蔭步道實在太多了。政府選編的《古樹名木册》收錄近500 棵樹,中西區佔118棵,是十八區之冠。Connie慨歎:「可是很多香港人未曾試過走上西半山,不知這兒有多美。

大樹默默佇立路邊,為途人遮風擋雨,為侷促的城市降溫,我們有時甚至忘記了它們是生命。Connie說,樹木的好處人人皆知,卻甚少人向樹表達感性的話,於是她開設專頁,鼓勵人們給自己喜歡的樹寫一封信。「出乎意料,不斷有人寫信來。沒甚麼驚天動地的內容,就是訴說日常,但日常事物已很美好。第二個意外是,以為來信人會是八、九十後,誰知大多是五、六十歲愛好行山的退休人士。也許他們有多點空暇欣賞大自然,反而身邊朋友總是推說沒時間寫。」

從事古蹟保育,兼職作畫的Connie,喜歡為不同社區製作手繪地圖,把街上大樹都畫進去。小時候住加拿大,回港在赤柱唸中學,之後到英國升 學,Connie從小就對大自然敏感好奇。「因為繪畫,開始留意樹木各部分。十分喜歡梵高,他很多作品也關於大自然,曾深入研究畫樹的用色、陰影及形狀, 所以樹幹顏色是深是淺,樹葉是墨綠還是青綠,我都會仔細觀察。我們以為樹木全都是那模樣,其實不然。」
“Dear tree”集結情信畫作,Connie最高興有讀者因而對樹木產生興趣和感情。「很多人覺得樹木可有可無,甚至是計時炸彈,事實是社會過度發展才令它們變得危險。早前般咸道塌樹,是否近年大量新建設而造成的破壞呢?」Connie盼望與網民合作,為讀者介紹更多各區獨特的樹。「若要推動政策改變,首先要讓更多人感受得到香港原來有好多好多樹,而樹木是對社會有益處的。雖然很難做到,或者專頁隨時也會結束,不過只要仍收到來信,我也會維持下去。」
西營盤

1. 般咸道
香港大學東閘門外的樹群,多年來為附近居民學生擋住猛烈陽光;本來正街對面的六棵大樹也是如此,可惜此情此景已不復在。
2. 東邊街
街道以陡峭聞名,上段有佐治五世紀念公園西邊的石牆樹,是西環特色景觀。公園建於1936年,但近年已變成港鐵站的建築地盤。

3. 醫院道
下接東邊街的部分是公園北邊,整路段都被石牆樹群覆蓋著,恍如一條綠色隧道。沿步道而上,寧靜得只聽見微風滑過樹葉的聲響。上接般咸道與堅道交界路段,有一棵最近政府擬斬的大樹,希望樹幹的傷能盡快好起來,繼續為路人遮蔭吧。
上環

1. 磅巷
是一條歷史悠久的行人樓梯街,一棵棵綠樹成蔭,數年前政府擬建扶手電梯而引起關注。下段連接卜公花園,Connie很喜歡這裡:「每次來到,就像走進一所用大自然建成的大屋。」
2. 荷李活道
環繞元創方的石牆上的十多棵樹,屹立在荷李活道及城皇街上,形成一個大自然天幕。原來這條香港開埠首條興建的道路,與樹息息相關:當時種植了許多榕樹(亦稱冬青樹,英文名為holly),因此英國人把它命名為Hollywood Road。2005年這些石牆樹曾被計劃移除,幸好此片珍貴的歷史文化景觀最終得以保存至今。

民間樹木辦 由環保組織「環保觸覺」發起,仿效波士頓的Adopt a Tree活動,邀請市民參與監察樹木及組織相關行動,若發現護理欠佳的樹木,可上載相片及地點。 facebook:民間樹木辦 Citizen Tree Lovers

臉書群組「西環變幻時」發起「一人一相,護城西古樹」行動,希望街坊拍下身邊大樹的模樣,連同該樹位置寄給發起人,作為記錄和監察之用。
facebook:蔓珠媒體 Manju Media
manjuhk.com/2015/08/11/treemap
Connie
facebook「Dear tree 親愛的樹」版主
(剛於七月開設的facebook專頁,希望充當一位樹郵差,鼓勵人們給自己喜歡的樹寫一封信。) Facebook:Dear tree 親愛的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