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五月,展覽、活動舖天蓋地而來,仿佛一整年內有關法國的所有事物都結集在這個時節一波湧現。
某日電郵中出現一個法國名字,好奇一看,原來是攝影師 Romain Jacquet-Lagreze 發佈他的新相片系列《Concrete Stories》,去年今日,筆者就著他的《Vertical Horizon》系列作而邀約他作過一次深入的訪談,在我之前,還有前同事寫過他的《THE BLUE MOMENT》。屈指一算,這已經是我們連續第三年報導他的作品,來港8年,近來他每年都會參與家鄉主場的文化交流活動「法國五月」。拍過Magic Hour中的靛藍香港、仰望察見的怪獸大廈群,向來眼光獨到,甚至比香港人還要對本地風景民情有敏銳觸覺的Romain今年又會拿出甚麼?

「系列名為《Concrete Stories》(水泥故事),但其實說的是住在這些水泥製唐樓內,人的故事。」極為窄長的相片,重點不再只是幾何對稱、密密麻麻的摩天大廈,還有你可能要用放大鏡才看到的,隱藏在唐樓天台上的奇妙故事。是我們不曾到訪過這些天台?還是平日見慣見熟,反而對日常民生不以為意?Romain說:「好的故事不是想找就有!系列的起始,都是源於誤打誤撞的一張相片。」說到這,我突然想起沙翁的一句名言:「Love sought is good, but given unsought, is better.」讓我們來看看這些可遇不可求的高空發見吧。

從法國庭院到唐樓天台
《Concrete Stories》以天台上發生的人和事為主題,大部份都是由一個相對遙遠的距離觀察,進而捕捉最有趣、原生的民生畫面。提到天台故事,很多人可能都會立即想起「偷情」、「偷拍」等聳人聽聞的新聞用語,離不開偷偷摸摸的感覺。原因之一,相信是因為一般商廈和住宅的天台都不對外開放,無人之境,難免教人想入非非。但住居於唐樓的基層而言,天台空間不但不危險、不神秘,更是他們日常活動和休憩的公共空間。從法國來的Romain,亦笑言這些舊樓天台活像法國建築中的庭院,為住民提供一個呼吸、嬉戲以及看得到天空的平台。

香港寸金尺土,一屋都難求,更何妨是一個雅致的庭院?沒有地面空間,唯有往高空發展。於是,就發展出天台的獨特風景和生態。從Romain的相片中,我們看到將天台化成親子遊樂園的父母;日出時分,爬到天台耍太極晨運的武術家;還有難得晴天,趕及在煦陽下晾曬衣服的主婦。一切都活像法國人會在庭院做的事。
到此,我不免問 Romain,庭院到底是一個甚麼樣的地方?生於香港,我們也許不曾有過一個專屬的庭院,但就在城市發展和適應的無形過程中,自然建立出我們獨有的「庭院文化」。例如法國人平日無時壓根兒不會上天台,而香港的唐樓天台,就因為這些充滿溫度和社區氣息的民生畫面,而增添了一份只此一處的人情味。你爬得夠高,才能清楚看得見。

高空軼事 俯瞰社會亂世時
Romain 坦言,當初並沒有計劃開展這個系列,倒是幸運拍下第一張相片後,就萌生探研這個天台文化的念頭。「猶記得那是2014年的早上,當時我因為另一個攝影企劃而來到一幢唐樓的天台,那時是清晨時分,天空極為清澈,隨著第一道晨光湧入,我的眼睛亦不期然被光線落在的位置所吸引。柔和泛黃的日光,照射著遠方一幢唐樓的天台,驟然,有甚麼動起來了。我細心一看,原來在那個地方,剛好有誰在天台上整理天線,而他站的位置,剛好是日光流落的地方,就好像舞台上的主角一樣登場。」4年前清晨的一幕,Romain至今仍然記憶猶新。他憶述,當時被這個魔幻的瞬間吸引,立即按下快門,自此開啟了這個相片系列,到處尋找唐樓天台的有趣風景。
系列以Story為名,固然饒富故事性。加上拍攝橫跨四年時間,當中亦有包含一些香港人印象深刻的社會大事,以下就為 Romain 分享的兩宗相片背後的故事:

一.年輕記者 (Young Reporters)
2014年,正值雨傘運動期間。有日我帶著相機來到旺角的一個唐樓天台尋找素材,當時突然聽到遠方傳來人群的騷動聲,感覺街上引發了甚麼混亂衡突似的。唯我當時在天台上,面前的唐樓阻隔了我的視野,未能清晰看到街上情況。在前方這些建築群之上,驀然,閃現了一個藍色身影,身影的主人是一位身穿校服的少女,她也許和我一樣聽到騷亂聲,於是站在天台邊緣上俯瞰,並迅速拿出手機拍攝街上情況,活像一位小記者。

二.離地午睡 (Altitude Nap)
這張相片的原意,是希望拍攝到上方站在陽光下的居民。奈何當時他一動不動,我就嘗試了很多不同角度,打算回去才選取最佳的構圖比例。令我意料不到的是,當我在電腦上逐張放大相片時,才發現原來下方另一幢唐樓的天台亦有一個平躺午睡的人,那人身上蓋著毛氈,在我整個拍攝過程中紋風不動,致令我完全沒有發覺到他的存在。可謂整個系列最大的彩蛋!

Wild Concrete Vs Concretes Stories
有留意 Romain Jacquet-Lagreze 作品的讀者,大多對他2014年推出的《Wild Concrete》作品集有印象。事隔4年,Romain正籌備將《Concretes Stories》在展覽後結集成書,同樣用上 Concrete (水泥) 一詞。常說香港是石屎森林,Romain來港8年就兩度借水泥為題發揮,是對過度城市化的反覆鞭撻,還是將著作系列化的二度延續?
「上次《Wild Concrete》拍攝的主體,是棲息在水泥石屎大廈中的野生植物,今次卻聚焦在人的故事,每一張相片中都至少會有一個人物,比較起上個系列,相信能側映出老舊唐樓的另一面。」
(圖左:《Wild Concrete》2014、圖右:《Concretes Stories》2018)


拆一幢 少一幕
《Concretes Stories》主要從九龍區取材,當中包含 Romain 來港以來一直生活的小社區,這兒的住民到底會在天台做甚麼?這些都是他在拍攝時好奇發問的問題。「不是因為這個拍攝企劃,我都不曾發覺原來香港有這麼多天台庭院,某程度上,你亦可以說這已成為香港獨有的簡樸城市風貌。」
Romain 補充,作為外國人,他亦留意到這些洋溢生命力的舊式唐樓已經買少見少,城市急速發展下,一幢接一幢舊樓陸續被清拆,取而代之的是外表光鮮,卻缺乏人文溫度的公式化大廈。最遺憾的一點是,這些新大廈的天台都是禁忌內進,亦即意味著,這些天台庭院的民生畫面將在歷史中慢慢褪去。

窄長相片 暗藏隱喻
今次的相片全部都裁切成極為窄長的直倒比例,有別於以往的壯闊風景照。Romain 解釋,這個比例是為了隱喻生活在香港面對的擠迫焗促感,他希望觀眾能夠一看就感受到香港的建築密度,同時展示出香港人強大的適應力,先天沒有地面庭院,於是就靈活變通,活用天台的開揚空間,發展出獨有的地方文化。

Follow!
Romain Jacquet-Lagreze
居港法籍攝影師,曾旅居洛杉磯和東京,終於香港佐敦找到落腳地。居港七年,創作由藝術設計擴展至街頭攝影,老店、街角及高樓大廈,皆是他銳意記錄下來的都市景色。著作有《VERTICAL HORIZON》、《Wild Concrete》及《THE BLUE MOMENT》。為「法國五月」的常客,今年新作《Concrete Stories》亦會在展覽中首度亮相。
Instagram: @romainjacquetlagreze
———-
PHOTO: romainjacquetlagre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