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紀,中國鼓文化經韓國傳入日本,並融合了日本當地的傳統文化而逐漸演變成太鼓。很多香港人對於太鼓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太鼓達人》的電玩遊戲中,甚或覺得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傳統日本神樂。但其實早在2006年,「激鼓樂社」已經把太鼓文化引入香港,更透 過表演和興趣班的形式,推廣這種鼓樂文化。

從中國鼓到太鼓
太鼓是日本鼓的統稱,鼓文化在日本扎根了400多年,「激鼓樂社」首席導師及創意總監Hubert表示,若要分析太鼓文化的演變,可以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作為分界線。在二戰前,太鼓是日本傳統雅樂中會用到的其中一種樂器,以伴奏的形式出現。日本傳統雅樂一開始是儀式用的神樂,常用於寺廟的祭祀儀式上,後來進入宮廷成為貴族的娛樂。古時的軍隊亦會把太鼓帶上戰場,以激昂的鼓聲振奮士氣。而民間的舞台及民族藝能表演亦不時以太鼓作伴奏,如能劇和求雨舞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文化逐漸融入日本社會,太鼓文化亦受到西方音樂的影響,從雅樂伴奏樂器搖身一變成為舞台上的主角,表演方式和服飾亦打破界限,最後更演變成為現在的太鼓。
擊鼓是種修行
要研習太鼓,當然要到日本拜師學藝,Hubert曾拜訪了不少老師,其中一位更可持續敲擊大太鼓達20分鐘,他問老師到底要怎樣做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老師說他會想著觀眾和神明,然後用盡全身的力氣去擊鼓,達到心無雜念的境界,敲出來的鼓音才夠純淨,這種修行就是太鼓精神。」Hubert表示,每次到日本學藝,都必須抱著最謙卑的心態。每次老師都要他從基本功開始練習,目的是幫助他打破一些既定的觀念和模式,要學習太鼓的音樂造詣,絕對不能急功近利。
表演必須穿「襠布」?
一般人對太鼓文化未必有深入了解,Hubert笑說他最常聽到的問題是:「打太鼓是不是要穿『襠布』?」他解釋,那塊「襠布」其實是傳統的太鼓服飾,日語漢字寫作「褌」,在日本傳統中,白色是神聖和純潔的象徵,因此在祭祀活動中都會看到鼓手穿著「褌」演奏。但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太鼓漸漸演變成藝術表演,太鼓服飾亦如舞台表演服裝般多樣化,一般會以「法被」為主,亦即是日本夏祭祭典所穿的輕裝和服,但表演團體亦可根據舞台所需自由設計服飾和造型。




梁楚弼Hubert
激鼓樂社首席導師及創意總監
[[[related_posts]]]
TEXT: LORRAINE LO
PHOTO: NICK、KIU、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