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鼓,是所有鼓樂器的統稱,其中山西絳州鼓樂更於2006年被列入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香港年輕敲擊樂演奏家梁正傑 (Jason) ,憑著一腔熱誠,遠赴山西學師,更自資成立了「赤煉鼓樂團」,既能為熱愛打鼓的青少年設立平台,同時亦肩負起發揚傳統中國鼓樂文化的使命,希望能令更多香港人認識這源遠流長的文化藝術。

始於先秦 承傳至今
「絳州鼓樂」歷史可追溯至先秦舊石器時代,春秋戰國時期,由於絳州是晉國的國都,加上受到當時的國樂師鼎力推崇,令此地的鼓樂得到君主賞識,還被冠以「秦箏晉鼓」的美譽。從此,「絳州鼓樂」便成為了山西絳州世代相傳的文化藝術。後來,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因喜歡「絳州鼓樂」,便將之帶入宮廷,其中一曲《秦王破陣樂》(又名《秦王點兵》)正是他用來歌頌在柏壁之戰獲得勝利而寫的鼓樂曲。赤煉鼓樂團團長Jason 補充:「山西絳州是鼓隊的發源地,絳州鼓樂亦是當地的農村音樂,每條村更有自己的鼓隊。此外,打鼓亦是當地婦女的娛樂,基本上絳州鼓樂就是他們的生命。」
「外表熱情,內心冷靜」
鼓樂跟其他樂器不同,沒有音階,只有節奏和速度,而且不像二胡、古箏等樂器般,可以坐著演奏。鼓樂團亦不像管弦樂團有指揮帶領,只能靠聆聽和觀察隊友的起手動作來達致音色和諧,故非常講求團隊合作精神。Jason形容:「鼓樂是透過肢體動作配合團隊齊整性而表演的音樂,要以『先演,後奏』的方式來增強表現力。」赤煉鼓樂團副團長陳藝補充:「例如在演奏《黃河船夫》時,我們擊鼓的姿勢就是在模仿漁夫撐船的動作。」他們表示,在演奏時很容易會出現鼓手愈興奮而擊鼓節奏會變得愈快的情況,所以學鼓樂更著重內心的平靜。老師經常提醒他們要保持在「外表熱情,內心冷靜」的狀態,訓練時亦要培養自己的心理質素和意志力,絕不能有個人主義,因為「演奏敲擊樂整齊的話就是音樂,否則就是噪音。」


為傳統鼓樂加添新元素
不知不覺打「絳州鼓樂」已超過10年,Jason說他們每時每刻都不敢鬆懈,因為他們當時選擇踏上追求藝術這條路,就要肩負起推廣中國傳統鼓文化的責任,「所以我們不想錯過任何一個可以讓更多人接觸鼓樂的機會。」他們有感大多數香港人對中國傳統鼓文化的接受程度不算太大,因此作為敲擊樂演奏家的Jason,會特別在傳統樂曲中加入新元素,「傳統鼓樂因為以口傳唱,所以樂韻會比較單一,香港鼓手大多接受過西方音樂訓練,因此我會編寫層次更豐富的樂曲,令歌曲演奏時可以有更多的變化。」
「赤子之心,煉歷艱辛」
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租金貴、地方小,要自資找一個足夠讓他們存放所有鼓具,和可供2、30人練團的地方已不容易,即使找到地方,卻又因為鼓聲太大,只能待工廈同層的人下班離開單位後,才可以開始練團,「雖然真的很艱難,但『赤煉』就是『赤子之心,煉歷艱辛』之意,這8個字就是我們的心態和生存方式。」


扁鼓由槡木拼砌而成,是鼓曲《滾核桃》的主音鼓,此曲由女生演奏,可凸顯出其輕快跳脫的節奏感。山西鼓會「花敲干打」,充分利用了鼓身、鼓棍、鼓架以至鼓釘來進行演奏,不像平時的鼓樂般只在牛皮鼓面上敲打。

排鼓由數個不同大小的中堂鼓組合而成,包含了不同音域,可以根據歌曲需要自由組合,更可透過擰緊牛皮來調音。

甚麼是鼓樂團?
副團長陳藝解釋,鼓樂團是以打鼓為主的樂團,但不只局限於打鼓,還要透過肢體動作講故事,以音樂配合舞蹈讓觀眾得到視覺和聽覺上的享受。

梁正傑 (Jason) 及 陳藝 (Ava)
赤煉鼓樂團團長及副團長
TEXT: LORRAINE LO
PHOTO: NICK、KIU、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