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黑膠直徑為12吋,封面自然比卡式帶和CD都要大,在封套設計上可塑性更高;而欣賞黑膠封套,一直是黑膠迷的收藏樂趣之一。雜誌設計師及專欄作者Ben!是收藏舊物的發燒友,他指gate-fold與box-set這類精巧包裝在六十年代尚未普及,當時黑膠唱片主要以薄薄的卡紙套封裝︰「因歌曲動聽而連帶喜歡唱片封面,是樂迷常有的經驗。然而要在設計上一較高下,仍需要靠印在封面的圖案。除直接放上樂隊或歌手照片的大路做法,以插畫、字體與標誌構成的封面,有許多出色例子。」
他舉例說,提起“Velvet Underground”,樂迷腦中必然浮現Andy Warhol所繪的香蕉封面;又例如提到””Rolling Stones””,立時想到那張伸脷的紅唇。Ben!說︰「這些都是極成功的唱片設計,能深植樂迷腦海,唱片的成功已非單單在於歌曲質素。出色的唱片封套設計不僅令人產生購買意欲,甚至能跳出音樂領域至其他範疇,在時尚流行或設計圈子裡被受推崇,獨立成為一個iconic image。」
T-shirt留痕
Ben!指出,黑膠唱片封套進佔時裝流行範疇的的例子,有跟street fashion關係密切的Punk Rock樂隊The Clash的“London Calling”(1979)與The Sex Pistols的“NeverMind The Bollocks”(1977),是黑膠封套轉化成流行元素的經典。


幾何經典
不論是Storm Thorgerson筆下Pink Floyd “Dark Side of the Moon”(1973)封面的三菱鏡,或是Peter Saville經典的Joy Division “Unknown Pleasures”(1979),Ben!認為充滿張力的起伏線條,展示了純粹的平面設計的力量︰「兩者都被翻玩過無數次,成為時尚流行的元素。封面並無歌手照片,只設計一個具風格的標誌。而這種標誌性的圖像,有時更貫穿樂隊的每張作品,例子如英國Motörhead的War-Pig 頭像,與Jamiroquai那個長角的Space Cowboy,均多次出現於他們的唱片,成為樂隊的icon。」




插畫舖張
插畫是照片以外另一手法,能提供超現實的構圖或是具震撼力的畫面。Ben!說︰「King Crimson的“The Court Of The Crimson King”(1969)震懾樂迷,而The Jimi Hendrix Experience的“Axis Bold as Love”(1967)便呈現了那個迷幻年代的斑斕色彩。日本rock宗師大瀧詠一1981年的名作“A Long Vacation”,由永井博繪製的封面,更確立了日本唱片的風格。」



有機書寫
字體設計同樣在黑膠封套佔很重要位置。Ben!說︰「最喜歡The Beach Boys “Pet Sounds”(1966)的封面,採用的Cooper Black fonts字體,圓潤的線條與鮮明色彩非常搭配。像電影戲名般為唱片標題特意設計字體,常見於六十年代的黑膠封套上,將唱片名稱融合成一個整體構圖或加入添鮮明色彩,而手繪字體相較傳統書籍的排字版式更靈活。另外經典如The Beatles “Rubber Soul”(1965),屬迷幻風格的設計,唱片標題均呈現organic的字體結構,與The Beatles四人帶點扭曲的人像十分配合。」


華語碟 設計「低B」
Paul接觸不少外國客人,他指亞洲人喜歡設計用心的黑膠封套,但對外國人來說,一切精美的設計在他們眼中實屬平凡。當外國人看到華語黑膠上,只得一張沒甚設計感的照片作封套,他們竟然覺得特別。Paul說︰「也許我們覺得這些華語黑膠的設計很『低B』,但在外國人眼中,卻甚有亞洲文化特色,他們很愛儲這些。」


TEXT/JILLSANDY
PHOTO/FRANKY、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