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要驚又要看,期間限定的快感。大概因為今年農曆閨了六月,鬼節檔期只能抓住暑假的尾巴。有趣地(其實亦一如以往),雖則這鬼節是中國的,熱門鬼戲卻都是來自荷里活的,港產代表何時再會迎戰?


《詭娃安娜貝爾:造孽》鬼從哪裡來?
上集很一般,誇張點說,幾乎敗了《詭屋驚凶實錄》的口碑(但又可能因為品牌效應照舊收得),於是大家都叫《驚凶實錄》導演溫子仁出山,不要退居做監製。上集作為前傳,今次《造孽》是前傳的前傳,改由《切勿關燈》導演 David F. Sandberg 經手,驚嚇佈置鑽出了新意,尚算一洗頹風。
這一集,亦終於揭開詭娃Annabelle的真正起源。簡單歸納,有具邪靈蠱惑了一對喪女布偶工匠夫婦,讓它附在布偶身上,但東窗事發後被封印。後來有班小孩,不知就裡釋放了它,繼而中招,成為第一批受害者。
上集被狠批,是因為一味用聲效靠嚇,jump scare一濫就很易出事,而且劇情鬆散,令人很難入戲。但今次見有David F. Sandberg,可謂重拾一點信心,熟恐怖片的大概都有留意他。《切勿關燈》原是一段低成本製作的恐怖短片,區區三分鐘經已嚇死人,後來獲注資拍成電影版(溫子仁亦是監製之一)。《造孽》不乏他的招牌好戲,突然開燈關燈,快閃鬼影重重,而第一幕Annabelle的出場處理都算眼前一亮。
夠眼利,還會發現另一《詭屋》邪靈The Nun都有亮相,擺明鋪定下一集呢。


《無名屍詛咒》無風都可以起浪的
推理結合驚嚇,只有女屍一條一動不動,然後就怪事頻仍。
這女屍,是條無名氏女屍(英文戲名Jane Doe非真實人名,只是對女「無名氏」的尊稱)。她在晚上送抵殮房,一間家族式經營,位於家裡地牢的殮房(很邪⋯⋯),由一對驗屍官父子負責處理。那晚,屍體很多, 但一開這個屍袋,甚為驚艷!
電影一開頭未算驚,不過很血腥,解剖過程鉅細無遺。但在一個密閉空間裡,「兩人一屍」的格局,還要是靚屍,必定有事。謎團亦一個接一個,基本上每一吋肌膚,由五臟六腑到血液和指甲,都有解釋不到的地方──怪事由落刀一刻,接踵而來。而由頭到尾,女屍都是沒有動過,非常高章,而你每分每秒都驚那條女屍會突然彈起。一定要讚讚飾演女屍的愛爾蘭女星Olwen Kelly,整套戲一句對白都沒有,但擺出了交足戲的面容,冷冰冰,不同特寫都足以嚇死你。
導演André Øvredal是挪威人,憑這部戲進軍荷里活(成名作《Trollhunter》同是驚慄片),電影在去年底的多倫多影展經已先聲奪人,再入選先前香港國際電影節的「我愛午夜場」環節,都口碑不絕,所以真的看得過。


《It》經典重啟 5點打底備忘
1. 原作是驚慄作家Stephen King的同名小說,1990年被改編成兩集迷你電視劇,哄動一時。奪命小丑Pennywise是很多人的惡夢。
2. 但所謂很多人,是很多小朋友。嚴格來說,那是一套拍給小朋友看的鬼片。話說在美國某鎮,經常有小孩被抓或被殺,大家都知道是小丑所為,於是極其勇敢地組隊對抗,驚嚇度其實一般(不過連帶影響,我小時候的確都很怕麥當勞叔叔⋯⋯)。
3. 是次經典重啟,事隔幾近30年,Pennywise再度作惡,當日小孩悉數長大了,他們如何看待小丑回歸? 最後會否是大人小孩聯手,抑或只靠今時今日,受害的另一班小孩把小丑擊退?
4. 電影9月7日才正式上映。現在已知的是(憑在預告片中所見),小丑造型有所不同:黃色眼球加兩條由額頭連到嘴角的血色紅線,令人不寒而慄⋯⋯這個小丑一角,由《赤誠者‧末世醒覺》的Bill Skarsgård擔綱。
5. 導演筒則交到拍過《屍人保姆》Andrés Muschietti手上,Stephen King本尊都有參與編劇。據聞有續集。

都是想看港產經典
都說,時值中國盂蘭,看外國鬼片始終不太對味。曾幾何時,要看鬼片(或殭屍片降頭片等變種),我們絕可自豪地不假外求。

《鬼眼》(1974,桂治洪導)
有點歷史的邵氏作品,完美演繹何謂恐怖在於日常。有名近視女子,獲得一副免費的隱形眼鏡,然後就撞鬼了──那副隱形眼鏡,再也脫不下來。其後桂治洪再拍了「邪」三部曲,分別是《邪》、《邪鬥邪》及《邪完再邪》。

《凶榜》(1981,余允抗導)
新浪潮時代,余允抗將西洋風格和本土元素共冶一爐。一大堆又紅又綠的超現實邪光,承襲意大利恐怖片宗師Dario Argento,然後居然聯乘茅山大師,成就一齣市井味十足的驅鬼類電影。


《殭屍先生》(1985,劉觀偉導)
這一套,充滿時代意義,開啟了後來極其氾濫的港產殭屍片熱潮。現在重溫,大概也是懷念那一張張令人懷念的面孔,永遠記住林正英、許冠英和錢小豪三師徒,超級成功地練就了一齣結合殭屍片和笑片的示範作。林正英永遠被兩個徒弟激死,許冠英永遠是個亂闖禍的下靶;至於錢小豪,他和王小鳳的一段人鬼戀,永遠是經典。

《生化壽屍》(1998,葉偉信導)
好笑,好cult,好土炮⋯⋯基本上,你可從不同角度切入,剖析這部不少人心裡的經典。特別想提黎耀祥,電影裡的他,不是作為影帝的他;事實上想當年他參演過不同類型的電影角色。而《生化壽屍》裡的他,是名人渣,集合了香港人的劣根性的一名人渣。


《殭屍》(2013,麥浚龍導)
對昔日殭屍片的致敬,透過現代感十足的麥氏美學包裝。多少年輕人,不是《殭屍》都不知道錢小豪和陳友(還有吳耀漢),是當年拍殭屍片的重將?同時又有多少有點年紀的朋友,可從《殭屍》裡面,看出《鬼出鬼》、《殭屍先生》等一系列經典的影子呢?
TEXT/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