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鬧市周街坐-欄杆上的木櫈

2017-11-15

小時候,父母教曉我們外出時,最重要的提點一定是「記得睇車」。我們被教導「馬路如虎口」、走在街道記得一眼關七,離開可怕的道路遠遠的。在香港,道路只是車輛和行人急速走過的空間,不過陳芷瑤(Zoey)和葉希芃(Stephen)兩位設計師則告訴你道路可以很多元化。因有感香港公共空間和遊玩的地方少之有少,他們把行人路及馬路旁進行大翻身,建構出「微型公園」,前者設計出可放置於欄杆上的木櫈任人坐,後者把普通貨斗改裝成兒童遊樂園,共同把「天馬行空」的念頭付諸實行,同時向大眾提出疑問-你可曾想像道路的空間可以如此好玩?

Design Trust Futures Studio由信言設計大使聯合創辦人及執行總監姚嘉珊 (Marisa Yiu) 構思,首屆計劃的主題為「small is meaningful」(「細小」的威力),共邀請了約30位海外及本地著名設計師,創出四個「微型公園」,讓香港參加者透過研究細小空間,探討對社區帶來的良性影響及重要性。

Zoey指最早期的概念是,每人可以領養一個欄杆,加上不同裝飾,用作晾衫、種植、漂書、宣傳。但因實行困難,最後只選取了坐的元素,設計便攜式可摺疊的椅子。她笑言曾糾結於公園的定義,皆因各人有不同理解,例如有人認為有界線分立的地區已是,亦有人認為不用消費又有遮蔭才稱得上公園。

靈感來自巴士司機

讀建築出身的Zoey與同組設計師Aron及Anthony起初接到這個計劃,幾乎被考起,首先何以定義「公園」?他們翻查政府文件,始發現原來連政府都沒有統一公園的標準。沒有官方準則,他們就自行研究,花了兩個月時間逛街搜集資料。Zoey憶述數月前網上流傳的巴士司機睡欄杆一幕,「那時意識到香港休息的地方少得太可憐,我想設計讓人可以免費休憩之餘,又不佔地方。」最後他們對設計達成共識-讓大眾可免費休憩的木櫈。

數月前有網民拍到巴士站有一名身穿制服的巴士男司機,睡在候車欄杆中間的一條鐵通,引起網民熱議,甚至稱該位司機為「武林高手」。

欄杆變木櫈

至於為何要結合欄杆,她解釋:「有次看到有人在街曬晾被子的,想起十人有九個都不會留意上班中途的欄杆,皆因我們的生活只是『點對點』的形式,卻忽略了中間都是生活的一部份。」這啟發她決定善用被人遺忘的欄杆,作為是次「公園」的主角,以坐為主要元素的「城中線」的設計便誕生。她還開玩笑地自誇,「小只代表尺寸,但不代表扼殺可能性。我們的設計稱得上是『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

圖為「城中線」設計原圖。
Zoey試把裝置放置於銅鑼灣電車站,吸引不少途人觀看。
Zoey從家中角度拍下電車站的途人。
從圖中可見木椅受不同年齡層的人歡迎。

木椅解構
由資料搜集兩個月,到一星期內造出實物,Zoey花了不少心機,並逐一為我們解構設計。

1. 材料:木
公共空間人人共享,正如旺角西洋菜南街同是公共空間,但嘈吵的情況嚴重,如何平衡設計和滋擾是一重要學問於是木櫈便加入了摺疊元素。她還貼心地想到,假若椅子設計太舒適會引來罷佔搶位的問題,於是只以簡單的木板為材料,令公眾有短暫的歇息地方。
好處:輕巧、實淨,不怕打風落雨摧殘
壞處:重身

2. 實用性
設計裝置放下可成椅子,收起則可放置小量物件,如書本作漂書之用。

3. 顏色:鮮艷色彩
四張椅子分別用上藍、黃、紫,橙,Zoey參考記憶中四處遊玩過的公園的鮮艷色彩,做到吸睛效果。

難忘被讚揚

提到最令她深刻,是有次木櫈惹來電車公司人員驅趕,對方到場了解裝置後表示很欣賞,還鼓勵他們循正當途逕申請。現在她亦和區議會研究可行性,「有時偷看到有遊客自拍,或見到小朋友放學跑出來衝上去坐,想不到帶給公眾那麼多歡樂,非常喜出望外!」
Zoey分享,設計時會不斷反問自己,有甚麼人平時不回家,需流連於街道,希望設計對象不只是小朋友,同時幫助到小眾,如露宿者、工人姐姐等等。欄杆於我們的生活,可謂是毫不起眼和吸引,Zoey卻把它們融入社區,成為別有風味的樂園。

「城中線」裝置看似是普通木椅,其實用途多多,打破大眾對椅子的想像。
Zoey邀請公眾瞓於木櫈上,證明它們有足能的承托力。
不少人於試坐後向Zoey反映竟見。

未來盼「打游擊」
Zoey曾經與同組人做過社會實驗,放置長沙灣、旺角、銅鑼灣等地,筆者亦與Zoey一同把椅子放置銅鑼灣鬧市之中,如電車站、天橋底等地,發現有部份人會好奇而坐下,相對而言成人多數較顧忌不敢坐,反而小朋友會不怕規限,常常衝上椅子坐。

未來她打算以打游擊方式,四處放置於不同地區,更打算試放過夜,筆者問不怕再有打擊嗎?她搖頭,「我有足夠心理準備,畢竟香港人有套根深蒂固的觀念覺得街道不是用來『抖』。」她最大的願望,是不論大人還是小朋友,更歡迎和接納突破的新設計,共同享受公共空間。

為了避免佔太多公共空間,木櫈設計成可摺疊,亦方便移動。
#582
Text: Ellie
Photo: Michael、受訪者提供,部份為網上圖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