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將於今個星期日舉行,相信大家都很期待最佳男主角、女主角、最佳電影等的獎項花落誰家。「香港電影金像奬協會」日前就率先公布了今屆的「專業精神獎」得主,為兩位資深影評人羅卡及石琪先生。
「專業精神獎」為香港電影金像獎特設的非常設獎項,於1990年創立,目的為表揚曾為香港電影出力的資深演員或幕後製作人員。它並非每年設立的獎項,而每年獲獎者或會多於一位。
回顧過去曾獲頒「專業精神獎」的得獎者,除了曹達華、沈殿霞及石堅等資深演員外,以下為電影業默默付出的幕後工作人員,包括電影海報繪畫師、茶水姐姐等,也同樣值得大家留意。
2005年
余慕雲 電影研究者、電影資料搜集員
已故的余慕雲,1930年生於上海。自小熱愛電影的他,窮了一生的精力、金錢蒐集電影資料及整理影史,並為搜購重要文物而四出籌款。
1995年,香港電影資料館成立,余慕雲以65歲之齡出任研究組策劃,至今,香港電影資料館收藏了逾5萬份余慕雲的藏品,包括雜誌、宣傳單張、電影特刊、海報及剪報等等。除了海量的藏品,余慕雲亦著有多本電影專書,也發表過大量香港電影的學術專題研究文章,皆為香港電影史的重要文獻。 2001年,他獲香港特區政府頒授「榮譽勳章」,2005獲香港電影金像獎頒授「專業精神獎」。

2012年
方浩源 劇照師
於七十年代入行的方浩源,人稱「源哥」。他於獲獎時從事劇照攝影工作近40年,為超過80部電影拍攝了無數好照片,捕捉演員的每個神情。他首次獨立拍攝的電影為《天才與白癡》和《拍案驚奇》,其後他也為成龍和洪金寶的電影拍攝劇照、花絮等等。雖然因長期拍攝而導致肩周炎及網球手等職業病,但他依然堅守職位,其專業精神值得大家敬佩。


2017年
阮大勇 電影海報繪畫師
阮大勇為本地著名電影海報繪畫師,1976年,他向許氏兄弟自薦,繪畫《半斤八兩》電影。他所繪畫的海報栩栩如生,每每能吸引大量觀眾目光,讓電影票房大賣。阮大勇的手繪電影海報深受歡迎,此後,多間電影公司紛紛向阮大勇招手,邀請他繪畫電影海報。
1975年至1992年期間的香港電影海報,出自阮大勇之手的超過數以百張,包括《天才與白痴》,《半斤八兩》、《最佳拍檔》、《猛龍過江》、《星際鈍胎》、《林亞珍》、《開心鬼》、《籠民》等等。這些手繪海報,不但是一眾港產片迷的集體回憶,也成就了無數娛樂豐富又精彩的香港電影。


2018年
楊容蓮 茶水工作
人稱「蓮姐」或Pauline的楊容蓮,為片場負責茶水的姐姐。她於八十年代加入香港電影業,初期在片場的服裝部工作,後轉到茶水部,亦曾當過超過三十多齣港片的特約演員。
蓮姐的工作是在片場負責一眾藝人和工作人員的吃喝茶水,除了派發奶茶、咖啡、茶,天氣熱時也會為眾人遞上冰茶、冰水和毛巾。在九十年代,香港電影業的全盛時期,她要於一個片場負責10多人的茶水,工作瑣碎辛苦,更要跟著劇組日曬雨淋,因此流失率極高。蓮姐默默當了茶水逾30年,一直敬業樂業,不單懂得在「最佳時間」為工作人員遞上茶水,她所沖泡的咖啡、自家製的XO醬也讓人讚不絕口。她於2018年上台獲頒「專業精神獎」時,全場更站立為她鼓掌,齊齊感謝她為電影業的貢獻!


2023年
資深影評人 羅卡及石琪先生
羅卡本名劉耀權,人稱「卡叔」。他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加入《中國學生周報》主編電影版,介紹世界電影潮流與電影理論,評介冷門的外國藝術電影,同時對本地國、粵語片的動態亦有所關注。
羅卡曾於1974年加入電視台,為當年的新晉導演譚家明、許鞍華、嚴浩、章國明等編導電視片集。他更關心電影文化的推廣與教育工作,於1978年與電影界同道創辦「香港電影文化中心」,而策展與影史研究也成為其日後的工作重心。
早在「香港國際電影節」成立之初,羅卡已有份參與籌劃節目,到了九十年代他正式為「香港電影回顧」部分任節目策劃及編輯。2001至2005年間,羅卡為當時成立不久的「香港電影資料館」擔任節目策劃,舉辦了一連串回顧節目,拓闊觀眾對香港電影歷史的認識。
石琪,原名黃志強,17歲時投稿電影版被退回,卻收到羅卡回信,鼓勵繼續寫作。石琪自言「這封信影響了我的一生」,由此開展其影評生涯,60年來一直振筆疾書,每日一篇,從不間斷,堪稱香港影評界的健筆。
石琪每天看戲寫評論,廣泛涉獵古今中外不同類型的電影,為其他報刊撰寫影評。他曾參與「香港國際電影節」、「香港電影資料館」等種種電影文化事業的建設,評論時保持一貫公允持平立場,深得電影業界與讀者的尊重。筆耕超過半世紀,隨着報章影評專欄式微,石琪與時並進,改為網媒撰文,至今依然在個人網上平台「石琪影藝談」以通俗淺白、生活化的文筆與大眾讀者分享觀影心得。

Text:Onyx
Photo:HKFAA、Youtube截圖、網上圖片、政府新聞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