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人童年時都曾在家裡的牆上畫畫吧!香港雕塑家、「藝術有嘉」社會企業創辦人-楊嘉美(May) 3歲的時候亦一樣,經常把家裡的牆壁當成畫紙,不過她的爸爸並沒有因此而責罵她,反而更鼓勵她多探索藝術世界,兩父女還不時一起做陶瓷、畫油畫。大概「三歲定八十」,12歲的她已決意要成為一位藝術家。長大後,她發現不少小朋友的夢想和感受都經常被人忽視,於是創立了社會企業「藝術有嘉」,推動藝術普及化的同時亦鼓勵兒童、青少年擁抱正向人生。
一代人影響一代人 開拓藝術之路
在香港,以藝術作為職業這條路並不易走,May很感激一路走來都有家人的支持,同時亦慶幸遇上兩位重要的「人生導師」,一位是哈佛大學的John Stilgoe教授,他令May明白到藝術應該和生活息息相關,而藝術正好是有效的溝通渠道;因此,她一直積極地推動創作雕塑、藝術裝置和社區藝術等不同藝術項目,鼓勵大眾多探索和參與。另一位啟蒙老師則是Geof Oppenheimer教授,他鼓勵May在畢業後多嘗試不同的工作、多認識這個世界、多做一些與人有聯繫的藝術品,而May在畢業後8年期間便從事過金融、初創等不同行業,直至2018年終於決定重拾初心,成為全職雕塑家,並創立社企–藝術有嘉。


以藝術實踐「3C」概念
May曾擔任社會企業責任主管,她發現香港的小朋友不時被人忽視夢想和感受,為了自小培養他們的藝術興趣及發展潛力,於是創立了非牟利機構「藝術有嘉」,藉以協助小朋友實踐夢想,並透過活動把藝術帶入社區,令每家每戶都有機會參與藝術創作,把生活融入藝術當中,並藉著一些公共藝術項目,令小朋友和青少年學會「Co-design (共同設計)」、「Co-curate (共同管理)」,以及「Co-create (共同創作)」。


以藝術推動環保教育
May分享道:「要堅持創作具創意、獨特性,有深度,且有力度並不容易,但無論是雕塑還是公共藝術裝置創作,最重要是不要害怕失敗,多嘗試不同的題材,並推動自己不斷改進。大自然為我提供不少靈感,花草樹木、動物昆蟲都讓我更認識這個世界,所以我不少作品都與大自然有關,亦很鼓勵小朋友利用日常生活的材料或環保材料進行創作。」

2018年的「塑戰速決家庭日」,一班基層小朋友和展能藝術家在義工的帶領下,教導他們使用回收膠樽創作公共藝術品。May補充:「活動的目的是希望大家都能發揮自己所長,並促進包容性,我們在展覽後把物資送給無家者和療養院。」該項目促使May決心多策劃社區藝術項目,並加入社區共融和環境保護的元素於創作之中。去年,她與「香港聖公會東涌綜合服務」舉辦「海洋世界手繪紙及摺紙展覽及工作坊」,通過藝術倡導計劃協助青年生涯規劃,同時為本地基層兒童提供學習日本文化及藝術的機會,以及啟發下一代對環保保育的興趣。



藝術的價值 並不止於藝術
服務對象除了小朋友和年青人之外,May在過去一年亦曾教育一些不幸患癌的婦女創作環保藝術。當中令她印象深刻的一幕是一位媽媽受化療影響而導致手震,最後她的孩子幫媽媽一起完成作品,這一幕令May希望日後能有更多機會,以藝術治癒更多人的身心靈,除了令他們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外,亦幫助他們建立親子關係。


疫情帶來更多契機?
受新冠疫情影響,各行各業均大受打擊,但May卻認為今次疫情為她帶來了很多機遇。這段時間,她透過科技接觸到一些新社群,令服務更多元化,例如進行直播和視像教學。去年,她更聯同一眾癌症病患者及其家人進行網上綠色藝術工作坊,同時亦為醫院管理局舉行分享會。

培育新一浪藝術人才
「藝術有嘉」目前已為超過5,000 名兒童及青少年舉辦了逾200場工作坊,May表示:「未來將會繼續擴大服務範圍,邀請不同教育機構、社會企業去啟動『藝浪前行』藝術師友計劃,邀請藝術家及藝術導師參與並提供藝術培訓計劃。另外,還會提供機會讓各位小朋友和青年人參觀藝術家的工作室和博物館等。」個人方面,May表示會以裝置藝術家塩田千春為榜樣,繼續通過藝術創作去克服風浪,用日常的物件去創作,令大家融入藝術品當中。
Text:伍嘉文
Photo:伍嘉文、Facebook專頁@M.Y. Sculpture
Venue:亞洲協會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