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香港近百年手繪彩瓷 粵東磁廠第四代新設計!以傳統廣彩加入本土元素

2023-08-28

陶瓷是我們日常經常使用的器物,而跟陶瓷關係密切的廣彩製作,曾經也是本土極具代表性工藝。其中包括堅持仍在香港製作僅存最後一間、近百年歷史的手繪彩瓷廠-粵東磁廠,由曹氏家族經營至今,已經傳承到第三代,廣彩師傅曹志雄和太太曹葉正嬌、女兒曹嘉彥(Martina)一家三口分別負責瓷器的燒制製作,工作室運營和線上售賣經營。一直有不少外國人慕名而來,當中不乏深受瓷廠食器吸引的日本人,欣賞這個日漸失傳的傳統手藝。

Martina為粵東磁廠第四代傳人,負責工作室運營和線上售賣經營。
手繪荷花內外彩通邊湯碟
80年代出口法國的湯碟,底碟印有 PEINT A LA MAIN, 是手繪的意思。通邊碟白瓷胎源自日本名古屋,運送到香港粵東磁廠加彩。

人手繪製的獨特質感

傳統廣彩以全人手繪製,全名為廣州織金彩瓷。廣彩是始於清代康熙晚期的瓷器彩繪藝術,手繪彩瓷用白描和印花技術在白瓷上描線。在輪廓線內填釉色,顏色以西紅、綠彩、金彩為主。完成彩繪後,送入窟爐,以攝氏800度燒成廣彩瓷器。

七十年代發展了印花及貼花技術,把圖案印上瓷器,燒一次再填顏色,大大加快了生產速度。但有些在碗上連續的花紋,貼花紙未做到,手畫才能完成。廣彩有很多獨有圖案,配搭層出不窮,到乾隆時代發展出白菜、鬥雞、金魚、萬字邊框等各種圖案。圖案效果遠較印花燙印瓷器富層次和美感,是手工藝的獨特質感。

廣彩綠雲龍圓平碟、藍零龍圓平碟

重現經典 綠雲龍圓平碟及萬花瓷器

其中粵東磁廠曾停產四十年的經典綠雲龍圓平碟,及萬花瓷器產品重現,粵東磁廠第二代傳人曹榮樞希望這經典的廣彩圖案能傳承下去,他吩咐孫女Martina根據1940年製的綠雲龍瓷碟,重新繪製圖案並用貼印技術燒製在瓷器上終在去年再次面世。

為減輕人手不足和更容易生產,Martina重畫萬花的線條,採用貼印技術將萬花印到瓷器上,經過第一次燒製後,以人手在線的輪廓內填釉色,創造出花朵顏色的漸變和層次,營造透薄效果,此工序稱為「洗色」。

粵東磁廠停止繪製萬花瓷器超過30年,現存的萬花碟大部分都是50年代至80年代的產品。

「藝聚香港2023」與日本刺繡藝術家聯乘合作

瓷廠近年亦與不少小店及藝術館進行合作,售賣瓷器及舉行展覽活動,希望有更多人認識,令這門技藝可以一直傳下去。而粵東磁廠第四代、修讀藝術的Martina,畢業後從事媒體工作,近年Martina回廠幫忙,也致力推廣廣彩文化。她早前更參與「藝聚香港2023」與日本刺繡藝術家竹岡加津美合作,創作多個不同項目。

Martina參與「藝聚香港2023」與日本刺繡藝術家竹岡加津美合作,裝置藝術《躍動香港》於今年度的Art Central 展出。

將大押、通花鐵閘元素 加入瓷碗設計

Martina特別打造一隻畫上大押、通花鐵閘、維港景色等圖案的瓷碗,呼應竹岡加津美的香港元素立體刺繡。竹岡則深愛舊香港的一事一物,包括懷舊菜式、玩具等,Martina指:「她覺得香港是一個樂園,就像主題公園很好玩,很多有趣元素。而原來幾年前她有來過我們工廠,還跟我爺爺合照了,這次能一起合作,很有緣分!」這次她也嘗試如何將廣彩結合刺繡,在藝術上也有互相交流,是很有趣的體驗。

(圖片來源:香港旅遊發展局)

追逐火龍變成追逐蛋撻

這次還特別創作與廣彩以外的產品,以廣彩設計推出手機殻,Martina笑言:「以前畫廣彩以毛筆畫,這次用iPad筆畫廣彩手機殻!但其實也有困難,少了毛筆的磨擦力,但有特別摸仿筆觸,如線條上粗幼、顏色填色上也要有漸變層次。」廣彩瓷器早期為外銷工藝品,海對瓷器也是一個象徵。而廣彩則多以華麗、豐富、好意頭的圖案花飾見稱,今次手機殻特別採用超過300年歷史的傳統廣彩圖案「綠雲龍」和「萬花花紋」,綠雲龍在手繪廣彩「瓷碟海」中游動,但設計融入獨特的香港元有蛋撻維港的天星小輪和帆船,創作出傳統與現代結合的「廣彩新浪潮」。

Martina分享這次畫綠雲龍的經驗:「廣彩有特定顏色綠、紅、金,而這次發現天星小輪的綠色和廣彩綠很類似,創作也是用上廣彩傳統畫法,雖然90年來都是畫這款龍,但今次從追逐火龍變成追逐蛋撻!」

(圖片來源:Casetify)

Photo:由受訪者提供




    陶瓷是我們日常經常使用的器物,而跟陶瓷關係密切的廣彩製作,曾經也是本土極具代表性工藝。其中包括堅持仍在香港製作僅存最後一間、近百年歷史的手繪彩瓷廠-粵東磁廠,由曹氏家族經營至今,已經傳承到第三代,廣彩師傅曹志雄和太太曹葉正嬌、女兒曹嘉彥(Martina)一家三口分別負責瓷器的燒制製作,工作室運營和線上售賣經營。一直有不少外國人慕名而來,當中不乏深受瓷廠食器吸引的日本人,欣賞這個日漸失傳的傳統手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