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香港編劇夢

2018-02-20

「1960年4月16號下晝3點之前嘅一分鐘,你同我喺埋一齊。因為你,我會記得嗰一分鐘。」《阿飛正傳》(1990),多少位少女曾被這一分鐘迷倒?又有多少位被梁潮偉飾演的陳永仁說的「你話三年。三年之後又三年,三年之後又三年!十年都嚟緊頭啦老細!」《無間道》(2002)而心痛。

沒有少女情懷,或者會因 「曾經有一份至真嘅愛情擺喺我面前,但我冇去珍惜,到冇咗嘅時候先至後悔莫及,塵世間最痛苦莫過於此。」《西遊記大結局之仙履奇緣》(1995)而領悟到人生大道理;如不喜歡太沉重的哲理,小事如「就算係一張廁紙、一條底褲都有佢本身嘅用處 架嘛。」《國產凌凌漆》(1994)被逗得笑破肚皮……

芸芸電影裡的經典對白太多,當中必定有不少打中你和我的心頭,大笑有時,感動有時,領悟有時……觸動過後,大家都會用力記住電影裡的演員和導演,但有幾多位會留意嘔心瀝血創作故事及苦思金句的幕後功臣……「編劇」。

「做導演首先要寫好劇本,了解劇本的重要性。」~日本導演黑澤明

躲在導演光芒背後

看電影,大家必定留意演員陣容、哪位大導演執導、故事劇情是否吸引之類……至於編劇姓甚名誰,從來不是電影賣點之一。編劇作為「一劇之本」的執筆者,「編、導、演」之首,被重視程度大大遜色於導演及演員,實在有點不公平。

這情況在香港電影業尤其明顯,相比外國如日本、美國,一部電影由編劇主導及出發,創作了劇本,才找導演拍電影,「編劇」絕對是一部電影最高話事人之一;香港剛好相反,導演才是領軍人物,構思故事大綱,才找幾位編劇建構劇本,編劇像導演的左右手,準備拍攝前期工作及編寫劇本,這是香港較常見的做法。

有別於外國「先有劇本,才有電影」,香港電影建構故事的模式,早早踏上了不一樣的路。80、90年代,香港電影業光芒四射,電影製作一部接一部。導演開拍一部電影,未有劇本也不要緊,流行「飛紙仔」,即拍攝現場準備好 “printer”,叫編劇即時撰寫當天的劇本,甚至乎「跳住場次」撰寫,如寫好了第五場戲,接著寫第廿四場戲……「快」及「效率」才是王道,邊拍邊寫劇本是常態。入行已20年的香港編劇羅耀輝說:「這種制度不會在荷里活出現,但靈活的制度也有優點,至少當年製作了不少出色的港產片。」近年香港電影「飛紙仔」的情況減少了,要求有「完整劇本」才開拍,但導演主導的角色依舊不變。

一部香港劇本的誕生

「雞(電影意念)先,還是蛋(劇本)先?」沒有對錯之分;而一部香港劇本的誕生,多數由導演的意念開始……

有了意念及主旨,導演找幾位編劇「埋位」,編劇們投入前期資料搜集的工作,包括做大量研究、看相關書籍、找資料、接觸不同的人……盡快投入新故事的之中,《點五步》編劇黃智揚解說:「每個人的經歷有限,我們對新故事的認知完全陌生;搜集資料,有助我們盡快進入別人的人生狀態。」觀眾很聰明,憑空想像,沒有事實基礎,電影故事、人物角色顯得單薄,沒有說服力。

「這些付出,觀眾是看不到的,但十分重要,它有助打穩劇本的根基,也代表完成了90%的工夫。」以《點》為例,他們學習打捧球、模仿球員動作、了解香港沙燕棒球隊的背景、認識沙田歷史……前後花了一年。然而,通常香港電影不容許編劇花太長時間做前期工作,一般幾個月便要完成。

有了基礎,編劇撰寫故事大綱及人物大綱,接著是「分場」,設定每場戲的大綱,交代時間、地點、人物等;最後才是「劇本」,撰寫故事細節及對白;大概而言,一版稿,拍攝一分鐘;一部90分鐘的長片,就需要90至100頁的劇本。由資料搜集到完成劇本,監製、導演、編劇互相扶持和溝通,確保大家在同一軌道上前進。

別誤會劇本出爐之後,編劇便功成身退;拍攝過程中,劇本仍需不斷修改,以符合電影拍攝需要,以《點》為例,劇本定稿便有14稿(連特殊情況下「飛紙仔」修改劇本,達16稿)。

香港電影最佳劇本精選

以下幾部歷代金像獎「最佳編劇」作品,不單創作了好的劇本,搬到戲院螢光幕,仍然觸動人心,而且得到海外認同,真正把港產片帶到世界舞台。

編劇岸西創作的《甜蜜蜜》(1997),還奪得第42屆亞太影展「最佳劇本獎」;同年更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1997年度十大佳片第二名,十分厲害。
不用多說,麥兆輝、莊文強創作的《無間道》(2003),影響力驚人,不單掀起間諜、臥底為題材的熱潮,多年來一直被外國如美國、日本、中國等地改篇及翻拍,過了十多年,影響力持續至今。
編劇陳淑賢創作的《桃姐》(2012),少有的港產片獲得多個國際以平等、人道精神而設立的獎項,引起世界對弱勢社群及養老問題的關注。
#596
TEXT:RENEE WU
PHOTO:Franky、部份為電影劇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