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書展2023由今日起一連七日於灣仔會展舉行,不少書迷一大清早便在場外排隊等候入場,希望能盡快買到自己喜愛的書籍;也有的讀者將書展視作一個尋寶的地方,邊逛邊尋找驚艷的作品。不過很多時,在一眾大型與獨立出本社前,難免眼眼花撩亂。為此,我們也在一眾出版中,精選了10本新書,看看是否有一本能符合你閱讀的期待。

《城市散步學——以香港作為起點》
作者:黃宇軒
出版社:突破出版社(書展攤位:1B-D16)
精選書目的開始,先帶大家重新認識我們所身處的這座城市。或許多某些人來說,雖然生長在這個城市,但基本上每天所需要經過的路線就僅僅是那幾條,出個遠門也大多以車代步;更甚,就算是那些每日都經過的路段,也不見得會有多少人慢下腳步來欣賞沿途的各項如招牌、塗鴉、佈置等細節。然而,往往是這些細節,更能看見這座城市的本質。
在城市研究者黃宇軒的新書《城市散步學——以香港作為起點》中,延續他的「散步學」計劃。以一貫親和的字句,帶讀者走過這座城市中獨特的建築、清幽的小徑,尋找舒適的個人活動空間。從中我們能看到更豐富、更有趣的城市規劃和現象;透過一步一步的探索,重新審視一次這個成長的地方。

《空城記——我城廢墟遊記》
作者:Eric Liu、Johnny Li
出版社:蜂鳥出版(書展攤位:1B-C02)
散步完城市的大街小巷,看過沿途細節,或許也可以試著探索此城的廢墟。隨著時代變遷、城市發展、政策改變;這裡有很多地方別說散步,甚至早已沒有人煙,淪為空城。它們可能曾有人氣溫度,承載著地方的歷史,見證過最美好的時光。
在「空城記」版主Eric Liu、Johnny Li的新書《空城記——我城廢墟遊記》裡,有兩人在香港廢墟探索的經歷,和期間所拍下的大量相片。書中收錄了十一座廢墟,如邵氏片場、金茂坪戲院、中環街市等,都因各自不同的原因而荒廢,如今也有各自不同的結局。而書上的紀錄與文字,也剛好捕捉、補足了那段美好歲月的故事。

《記住香港老美》
作者:黃慶雄
出版社:經緯文化(書展攤位:1D-A35)
也確實,在變化如此快的環境中,很多事物都在飛速消逝。就在今年,就已經有不少霓虹、招牌難抵清拆的命運,就連上百、甚至幾百年歷史的悠久古村,也一樣難逃此宿命。消失的數量之多、速度之快,來不及記住。
「香港老美」專頁版主黃慶雄所著的「香港老美」系列來到第三集;新書《記住香港老美》繼續從美學角度出發,記錄了一批危在旦夕的特式霓虹燈、招牌、老店及歷史建築,將有趣的歷史故事重新帶到讀者面前。藉著相片與文字,記住香港的人、記住香港的老風景。

《好好吃飯》
作者:呂嘉俊
出版社:蜂鳥出版(書展攤位:1B-C02)
同樣要被記住的,還有關於「吃」的那些事。由前「飲食男女」執行編輯呂嘉俊所著的新書《好好吃飯》,是他所撰寫的飲食札記,內容涵蓋不同的飲食文化、歷史。從傳統街市的豆腐花,到茶餐廳的奶茶菠蘿油;每一樣都映襯著此地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和距離。而在作者細膩、充滿味道的文字中,也會讓人不禁沉醉在當中的回憶與人情味中,又或思索起社會的文化與變遷。

《異鄉港孩——願歸來仍是少年 30個移民家庭的教養歷險記》
台灣出版社:希望學
香港文學館代售(書展攤位:1B-A21)
提起飲食,不知道遠離家鄉的他們,有沒有好好吃飯。在充滿別離的這幾年,可能身在遠方的親友,也會是不少人心中所掛念。可能會憂心他們是否能夠適應新生活、融入新環境;可能會擔心他們會否遇上難以解決的難題、又或找不到幫忙的人;也可能是擔心自己也即將離鄉,移民到一個陌生的地方。
為此,一群由香港家長、教育工作者、記者等創立的共學團體「希望學」,在這港人離散、迷惘的時候,出版了移民港人的訪談集《異鄉港孩——願歸來仍是少年 30個移民家庭的教養歷險記》。書中邀請了30個離散到世界各地的家庭分享移民路上的心路歷程,分享移民前後的生活及心理狀態。受訪者包括《窄路微塵》導演林森、《中英街一號》導演趙崇基、傳媒人曾志豪太太Sandy Wong等。除此之外,也會探討不同地方的教育實況、文化差異,以及如何在離散中孕育新一代的看法。

《踏著Beyond的軌跡I——歌詞篇》
作者:關栩溢
出版社:非凡出版(書展攤位:1D-C02)
音樂可以對一個地方的文化有非常大的影響力,就好像香港曾經,也有深深影響著華人社會的流行文化。就像是對很多人來說,那個承載了無數難忘回憶、見證許多巨星的誕生的8、90年代,在當時,就出現了一隊傳奇的搖滾樂團「Beyond」。他們的音樂作品、搖滾精神,跨越時間、地域,影響了幾代人。
今年,在Beyond成立40週年,以及樂團中靈魂人物黃家駒逝世30週年之際,身為Beyond迷兼樂評人、填詞人的關栩溢所寫的《踏著Beyond的軌跡I——歌詞篇》深入分析了50多首Beyond的詞曲,更結合與Beyond填詞人的訪問,從8、90年代的時代背景、文史哲等不同角度,解讀Beyond創作的動機以及歌詞背後的含義,讓在多年後的今天,依然能夠高唱Beyond的歌。

《西西看電影(中)》
作者:西西
編者:趙曉彤
出版社:中華書局(書展攤位:1D-C02)
既然提到流行文化,自然不能不提香港的影視發展。近年來,港產片可以說是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無論是票房還是討論程度,都創下了不少紀錄。不過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電影作品?沒有也無妨,我們可以透過西西的視角,來觀賞那個年代的電影以及美學的潮流。
或許有很多人不知道,著名作家西西除了文學創作外,本身也是一名影迷,作為二戰後在香港推動電影文化潮流的元老之一,西西曾於60年代大量評論世界各地的電影潮流。《西西看電影》系列便是收錄西西在日報、晚報、電影或文藝刊物上談電影的文字。讀者可以從西西一貫活潑生動的文字上,看遍60年代本地、東亞、歐美地區的電影作品。
》.png)
《文學看得開(作品篇)》
作者:鄧小樺、黃嘉瀛、鄧正健、甄拔濤
出版社:香港文學館(書展攤位:1B-A21)
通過西西的電影賞評,或許我們能學到新的觀賞角度。而在文學作品方面,相信有追開港台節目的觀眾一定知道其文化清談節目「文學放得開」。節目中不同文學界的嘉賓與主持人,除了暢談文學趣聞外,也同樣為觀眾提供了多角度欣賞文學作品的視野。
香港文學館出版的新書《文學看得開(作品篇)》,就同樣以普及文學為目的,請來不同本地作家、藝術家、劇作家及文化評論人,以淺白易明的方式介紹、賞析不同的文化經典作品,如《史記》、《紅樓夢》、《鼠疫》、《一九八四》等,並詳細剖析這些作品與時代當下的連繫,讓讀者在欣賞經典名著時,也能思索時勢,有所得著。
》.png)
《文學看得開(作家篇增訂版)》
作者:鄧小樺、米哈、甄拔濤、黃嘉瀛、鄧正健、紅眼
出版社:香港文學館(書展攤位:1B-A21)
與《文學看得開(作品篇)》目的相近,不過主要以介紹古今中外文學大家生平與作品的《文學看得開(作家篇)》,在去年出版後便火速售罄。今年推的增訂版,除了原有的30多位文學大家外,增訂版新增了晏幾道、金庸兩大篇章,讀者能縱覽作家生平、作品外,也能了解他們經歷過的重要事件與議題,了解作家與當下時代的連繫。

《尋常與作樂——哲學與文藝的25則思考》
作者:李敬恒
出版社:香港文學館(書展攤位:1B-A21)
同為港台節目,以談論哲學為主的節目《哲學有偈傾》一樣人氣高企。節目中對善惡、生死、美醜等哲學議題的探討引人深思之餘,主持人幽默的談吐與簡明的例子更令人能在輕鬆的氣氛下獲取哲學知識。在多名講師與主持人中,被稱為大師兄Roger的李敬恒精通中外哲學、且興趣廣泛,博學幽默的形象一直深受歡迎。
這次由他出版的新書《尋常與作樂——哲學與文藝的25則思考》就貫徹他一直以來的風趣、多興趣的風格。由輕鬆的個人散文隨筆到哲學文章,由生活日常的音樂、影視、藝術到科技、AI、後人類;配合「啜核」的例子,讓讀者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習慣哲學思考,有所追求。

《薄扶林村姑手作誌》
作者:傅凱兒
編者:丁穎茵
出版社:蜂鳥出版(書展攤位:1B-C02)
書單的最後,不妨也嘗試一下「手作」。《薄扶林村姑手作誌》就為讀者提供了動手創作的機會與方法。書中以村落生活為主題,描寫村婦如何在日常生活與節慶活動中,發揮創意製作不同手工藝品,為日常帶來活力。當中包括傳統藍染及天然染、陶藝、竹藝等。除此之外,書中也會結合插畫、相片、文字,紀錄薄扶林村村婦日常,在了解、學習她們的「民間智慧」的同時,喚起被都市人遺忘的生活方式,宣揚綠色生活及傳統生活智慧;也能探討現今「人」與「城鄉」之間的關係。
香港書展2023
日期:7月19日至25日
時間:10:00 — 22:00(星期日、一、三、四)
10:00 — 23:00(星期五、六)
09:00 — 17:00(星期二最後一日)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Text:Vincent
Photo:由出版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