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香港工藝師攜手炮製創新工藝品 麻雀雕刻/竹蒸籠雕塑/失蠟鑄造帆船

2023-02-24

不知道從甚麼時候開始,傳統工藝品就難抵機械量產的潮流而逐漸沒落或消失;甚至在藝術方面,AI竟也能作畫獲獎。然而,傳統工藝和藝術創作的靈魂並不會如此輕易被模仿取代。近日,飄雅活藝就舉辦了「手製心造」展覽,展出了香港不同界別工藝師們的巧手下,九組融合傳統工藝與藝術的精心之作,從竹材到藤編、木雕、霓虹工藝品,讓大家欣賞精美的藝術品時,也能感受到香港各種精湛的傳統手工藝技術。

由傅統手造竹蒸籠大師呂明師傅和當代工藝師林嘉裕合作,以竹及竹雕形式創作的佛像《福氣》。

天壇大佛是香港著名的景點之一,運用香港傳統工藝創作的這座地標景點更有幾分親切的感覺。觀賞作品,不難猜出創作背後所用的手工藝——蒸籠。作品名為《福氣》,是由94歲的傳統手造竹蒸籠大師呂明師傅和徒弟林嘉裕合作、以竹及竹雕形式創作的佛像。佛像的基座為三款不同樣式大小的竹蒸籠,梯階、袈裟等細節則由不同的竹材編製而成,配合傳統竹根雕刻的佛像完成這座莊嚴的作品。

接下來的作品所使用的工藝就沒有那麼容易猜中。其製作是一種名為失蠟法的鑄造方式,工序複雜且每道工序都不能出現失誤,否則成品便會易碎或有雜質。這對以香港帆船為形的混合媒介雕塑《一帆風順》便是由傳統失蠟鑄造工藝師廖榮想師傅、當代工藝師林昆佑及林繁盛共同創作。以樹葉為藍本設計的船帆就是用這項複雜工藝鑄造而成,再由林昆佑與林繁盛合作雕刻船身來襯這兩片琉璃與黃銅的船帆。

由傳統失蠟鑄造工藝師廖榮想師傅、當代工藝師林昆佑及林繁盛共同創作的帆船雕塑《一帆風順》。

而說到香港傳統工藝,怎能不提招牌製作。展品《修復鷄記蔴雀招牌》和《眾裏尋她千百度》就用熟悉的燈光點亮了展廳的一角。前者由當代設計師郭斯恆收藏,再讓胡智楷師師傅修復來自鷄記蔴雀招牌的公雞圖案。後者則是重現七、八十年代香港街道霓虹招牌街景的互動藝術裝置,由郭斯恆、吳茂蔚及邱穎琛設計。

由當代設計師郭斯恆收藏,再讓胡智楷師師傅修復來自鷄記蔴雀招牌的公雞圖案《修復鷄記蔴雀招牌》。
重現七、八十年代香港街道霓虹招牌街景的互動藝術裝置《眾裏尋她千百度》,由郭斯恆、吳茂蔚及邱穎琛設計。

有雀館招牌自然就有麻雀檯和麻雀。這套細看之下充滿心思的檯凳由傳統木工雕刻工藝師蕭炳強師傅和當代工藝師周健龍共同創作,名為《飛躍奔騰》。通過榫卯工藝組裝而成,檯側均嵌有木雕作品,講述香港從漁港發展至今的每個變幻時,海港、舊城窄巷中的熟悉景色。至於檯凳腳,則以馬蹄造型設計。

由傳統木工雕刻工藝師蕭炳強師傅和當代工藝師周健龍共同創作,通過榫卯工藝組裝的麻雀檯凳《飛躍奔騰》。

手雕麻雀可能是港人較為熟悉的工藝,每一張手雕牌背後都是一刀一刻的心思,獨一無二。而展出的這副麻雀《巧雀奇遇——香港版》,更加入了更多本地特色和標誌,優美細緻呈現出了傳統的香港特色。作品由手工麻雀雕刻工藝師張誠忠師傅、插畫師張凱欣及攝影師陳漱石共同創作。

由手工麻雀雕刻工藝師張誠忠師傅、插畫師張凱欣及攝影師陳漱石共同創作的《巧雀奇遇——香港版》。

展覽中還有更多傳統工藝結合當代藝術的設計展品,樣樣都精緻有趣,讓人能在全新的角度下重新觀賞、了解這些傳統工藝的文化和歷史,然後將其延續下去。

由當代工藝師KC和PAK共同創作的《波子棋》,以當代工藝重新詮釋傳統棋盤遊戲。
由當代工藝師蔡潤詩和陳郁共同創作、以藍染製作裡襯而製成的藤製行李箱《漂泊——時、地、人》。
由當代工藝師林昆佑與林繁盛共同創作、以不同種類的本地木材配上漆藝及雕刻製作而成的中式屏風系列《從前、以後》。

「手製心造」
日期:即日至3月25日
時間:上午11時至下午6時(星期日、一閉館)
地點:中環卑利街11號飄雅活藝(Crafts on Peel)

Photo:由主辦單位提供

最近,一款AI聊天程式在全世界掀起熱烈的討論,除了研究它是否真的能回答各種問題外,也有研究AI能在多大程度上取代某些工種。這種日子似乎離我們越來越近,又或,取代的現象早已出現,就像不知道從甚麼時候開始,傳統工藝品就難抵機械量產的潮流而逐漸被市場淘汰;甚至在藝術方面,AI竟也能作畫獲獎。所幸,傳統工藝的靈魂並不會如此輕易被模仿取代。近日,飄雅活藝就舉辦了「手製心造」展覽,展出了香港不同界別工藝師們的巧手下,一件件融合傳統工藝與藝術的精心之作,從竹材到藤編、木雕、霓虹工藝品,讓大家欣賞精美的藝術品時,也能感受到香港各種精湛的傳統手工藝技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