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內地收緊回收政策,香港推出「三紙兩膠」的回收指引,整個回收業界變得沸沸揚揚。內地政府在環境改革路上所走的這步棋,似乎映照出香港後知後覺的環保意識。在回收前路舉步難艱的情況下,我們的垃圾將會何去何從?

回收業者的困局
若各位尚對早前發生的「廢紙圍城」、回收商拒收膠樽等事件有印象,原來垃圾可以在一夕之間無處收容,香港的回收去路究竟遇上甚麼阻滯?筆者今次走訪位於龍鼓灘的回收場,香港廢塑料協會副會長黃頴灝(Allan)解釋,這正是回收業界現在面臨的困境:「回收商將廢料回收、打紮後,便將廢料出口至外地,但現在內地拒收未經分類和處理的塑膠和廢紙,回收商便沒有出路。」

當我們以為將垃圾丟進回收筒,便完成自己的回收責任,殊不知一旦回收產業脫了鏈,本將出口的廢料也會被彈回頭。現在內地要求進口的廢料要先經破碎和拉粒等程序,沒有資源和政策支持的回收商寸步難行,Allan感嘆:「有許多師兄十多年前就昐望香港有『付費回收』的政策,但他們的回收工場也捱不住,最後全部結業。生產者不願意出錢做回收,我們靠自己付費做運輸、分類,塑料到我們手上已是負價值。」


回收業自強
Allan的回收工場現時處理的回收廢料,超過九成皆為外國進口,他直言若非如此,工場一早倒閉。本地的回收商只能解決外國垃圾,他也自知這是本末倒置:「我一直以來的夢想,是讓這間廠做回香港的廢料。做了回收商更發覺,無論怎樣努力,塑膠污染問題是難以解決。」



外國政府如何減廢?
德國:1991年設立「延伸生產者責任制」,主張由生產者承擔回收處理的責任;政府大力支持回收業及提供技術支援,使回收業不再是蝕本生意,2008年超過20萬人從事垃圾處理工作,營業額超過400億歐元。
荷蘭:1995年實施堆填區棄置禁令,禁止棄置35類廢物,包括可燃燒、可生物降解的垃圾;同年開徵堆填稅,使棄置廢物於堆填區的費用更昂貴。
澳洲:自內地拒收廢塑膠,澳洲新南威爾斯馬上落實政策應對,於2017年12月1日實施按樽制,退回飲品容器可獲得一毫澳元。
Allan坦言作為回收商,可以做到的事情實在有限:「我們的機器一日明明可以處理60噸廢膠,但本地回收廢膠量實在太少。香港人每天倒落堆填區的膠樽,說的是200噸。」香港現在的垃圾生產者是「自由堆填」,將垃圾直接傾倒去堆填區不用成本,還怎會額外花費金錢處理垃圾問題?Allan明言是有心無力:「廢塑料落地後百年不分解,現在我們為了便利而『碌卡』,其實是由社會及下一代埋單。香港現時沒有相關政策的配合,我們也只能盡做。」
TEXT SNOWY
PHOTO BI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