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地方生活,有甚麼東西對你而言是最重要?」日復一日的過活中,或許很多人都不太會去思考這個問題;而大多時候也都是朝著不知是誰給予的方向前行,從而忽略了身邊的景物、忽略了與自己的對話。直到這些年,面對城市的改變、面對留離,才讓人重新思索起所重視之物。
為此,香港仔蒲窩青少年中心策劃了「在·此地」青年文創節,邀請了《城市散步學》作者黃宇軒、獨立唱作 歌手蔡紫晴(龍小菌)、一拳書館館長龐一鳴及樂地文化負責人孔維樂,帶領22位青年組成創作團隊。將探索香港仔社區期間的見聞和想法加以創作,透過展覽讓公眾從被忽略日常景象中,重新思考人與地方的關係。

香港仔散步 探索被忽略的社區面貌
在節奏急促的香港,最常被忽略的便是城市裡的風景。忙著上班、忙著赴約,人們給予放慢腳步看看這座城市的機會少之又少。直到近年,也許因為疫情、也許因為告別,「散步」一說才逐漸為人所關注;而城市研究者黃宇軒(Sampson)透過漫步於城市,從另一種角度探索城市的「散步學」,更帶來了很多關於人與城市的反思。在這次的蒲窩青年文創節中,Sampson就和6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年輕創作者組成Experience Studio,帶來《散步香港仔》新書預想展,展出一行人在香港仔邊散步邊尋找的獨特社區面貌。

Howard是其中一位年輕創作者,他在香港仔散步時,就找了一間非常有「性格」的甜品店——永康甜品店。這間自上世紀60年代便已開業的糖水舖,其招牌的紅豆沙、綠豆沙、芝麻糊、糯米糍等深受街坊喜愛。只是店舖開業至今,依舊不會提供凍糖水,原因是老闆娘認為只有新鮮煮好糖水才好喝。不僅如此,Howard還笑說曾有年輕客人問起有沒有紫米露,老闆娘卻回答沒有。後來才知道,老闆娘因為覺得「西米露」太容易製作;而店舖一向著重真材實料、用心炮製,所以沒有難度的甜品一律不會供應。

至於修讀建築系的Tobby,就在香港仔找到了屬於國際現在主義風格的古典建築物——香港仔工業學校。其建築線條簡約,混凝土外牆也沒有花巧的裝飾。了解後才得知,此處已有80多年的歷史,前身為大成紙廠;後來有被徵用過作為英國皇家海軍總部及志願部隊基地;也有被日軍徵用為校舍。如今舊翼校舍則被評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Tobby特別喜歡在散步時發現的一棵生長於學校與鴨脷洲大橋間的大樹。樹木的枝藤與一旁的鐵枝纏繞在一起,感覺就如同社區的歷史與文化,緊緊相扣。


除此之外,還有佔據部分馬路的海王大神廟,海濱公園的風帆造型亭和凳、街道邊獨特的波浪造型欄杆等,每一處景緻對當地人來說可能都習以為常、理所當然,但其實這些都是社區裡獨特且重要的文化、歷史見證。

靜心聆聽 那些被忽略的聲音
被忽略的不僅僅是風景,還有聲音。可能很多人不曾察覺過,每個地方都有不一樣的日常聲音;譬如海浪聲、電車聲、學校鐘聲等,我們不會特意去感受,但是這些聲音其實一直都提醒著我們正生活在此地。又或者,一直以來在「說好故事」的傳統氛圍下,「抱怨」的聲音總是被限制,因此我們很少正面去聆聽放負的聲音。所以蒲窩也為大家帶來了「聲音體驗展」。透過聲音,省思此地的生活。

譬如「時間」主題中,擺拍了社區24小時的運作聲,觀眾從耳機中就能聽到香港仔某段時間線上所傳出的聲音。
其中一個非常有趣的展覽便是出自陳嘉穎的「#差少少做埋區議員」,展覽主題源於訴苦。「點解咩都講錢」、「點解啲人咁鍾意喺戲院傾偈」、「點解香港發展咗咁耐都係得金融房地產」,陳嘉穎從社區、從網絡上收集了不同的抱怨聲音,然後將它們製成一道道符貼滿整間廁所。配合農曆7月如同鬼片場景般的設計,整個展廳散發出陰森森的氣氛,而這也正是大多數人看待負面聲音時的心態:害怕、想迴避、只能在暗處宣洩的東西。

在陳嘉穎看來,一座城市最重要、同時也是最真實的東西其實是關於「抱怨」、關於放負的聲音,而不是那些粉飾太平的「好故事」;只有對城市有足夠的愛與歸屬,才會有相對的恨與怒,歌舞昇平反而往往會遮蔽了人們心中最真摯的感受。

走訪社區 打撈被忽略的人與事
還有一樣對生活於此的人來說重要的就是發生在此地的人和事。所以創作團隊也在探索香港仔期間,走進社區,接觸當地的街坊,打撈香港仔社區裡鮮活的故事。從日常的生活故事中,尋找聯繫社區最重要的人情味。及後,團隊將得來的故事整理、創作成不同的藝術品。


在《思潮索故》展覽中,以聽社區、聽海、聽自己為觀展順序。讓來賓帶著香港仔的社區故事,當中有為校園生活煩惱的小男孩、也有見證海鮮舫變遷的婆婆、 更有熱愛自由的藥房貓店長;搭上香港仔街渡,聽著海浪的聲音享受只屬於香港仔的溫度;最後在海岸的另一邊好好沉澱自己的故事。




蒲窩「在·此地」文創節活動
除了展覽之外,這次的青年文創節還請來不同界別的創作人,分享他們所經歷的城中故事。譬如在過去的週末,就請來了RubberBand主音6號與黃宇軒對談城市故事對音樂創作的影響。當歌曲要貼近城市脈搏、紀錄城中某個時刻的時候,應該要怎樣接觸、理解城內的故事。

特別是在面對留離抉擇的今日,歌曲對於聽眾而言意味著甚麼。6號分享起RubberBand早前舉行的世界巡迴演唱會,他在演唱會中唱出達明一派的「今天應該很高興」和方皓玟的「假使世界原來不像你預期」,當時的感覺就像是在「餵食」一般。對於那些移居異地的人來說,「在·異地」最重要的東西或許就是家鄉的歌謠。而對於仍留在「此地」的人來說,歌曲應該要是陪伴。

另外,蒲窩也請來了本地作家蔣曉薇、《迴響》總編輯伊死,談起對於本地文學而言,最重要的城市故事或議題應該是甚麼。也有「Be…longing 虛實故事之旅:一人一故事劇場演出」,在沒有既定劇本下,讓觀眾和演員即場互動演出,建立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關懷和聯繫。

除此之外,青年文創節期間也會舉辦不同的工作坊及跟著「青年創作團隊」走進香港仔社區。在8月26日至27日,也會繼續邀請創作人分享,請來《字花》行政主編李日康,分享本地雜誌、出版與文創的演變,BEAT FRIDAY的「在·此地」意空間演出;或者繼續跟著蒲窩青年創作團隊探索香港仔。






8月26日至27日活動日程




蒲窩「在·此地」青年文創節
日期:即日至8月27日
時間:11:30 — 18:00
地點:蒲窩青少年中心,香港仔大道116號
活動詳情及報名:蒲窩官網
Photo:Vincent、蒲窩青少年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