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香港人,忙啲咩呀?

2017-12-11

或多或少都已聽聞過這些「扮工」事跡--只要老闆未離開公司,下屬都不夠膽先行一步。為何如此?或許不如日本和內地的過勞死那麼極端,香港人卻處於一種不忙便不自在的尷尬之中,「忙=勤力」、「得閒=無所事事、懶惰」的價值正在扭曲生活應有的樣子。

【忙人金句】
#一分鐘幾廿萬上落
#唔洗急,最緊要快
#得閒死唔得閒病
#有返工無收工

如是者,追求效率的香港人慣了忙,你要他靜下來,他反而不知道如何是好。閒、靜、慢不是很無聊嗎?「我該怎麼去打發時間?」、「我要怎樣好好利用時間?」這些觀念和想法都不斷在腦海出現告誡自己。

【香港人「扮忙」症狀】
1. 忙是萬能藉口。婉轉推搪朋友約會時,我們說忙;不想處理家人或情侶的感情爭拗,我們也說忙。
2. 出來應酬social,總說自己最忙,因為工作繁重的人,往往被認為是「叻人」。
3. 假日總要「搵啲野搞」,好像把行程填滿才過得有意思。過節、生日一個人無所事事會被視為奇異。
4. 辦公枱越亂越好,電腦開啟無限個工作視窗,統統是用來營造很忙的形象。完成工作也不會準時早走,要讓人以為你手上總有未完成的工作。

忙成為一種炫耀

有沒有遇過這種尷尬的情形?和一班久未碰面的朋友約出來見面吃飯,寒暄幾句問到近況,大家互數最近怎樣忙,「尋晚又OT喇」、「忙到飯都唔得閒食」⋯⋯如果自己不夠忙便感覺格格不入,尷尬得也要故意把自己說得很忙。但到底忙與閒,哪一個是正是負,有標準答案嗎?古人閒時琴棋書畫,李白吟詩作對,他的才情不就是在閒情逸致中發酵而來?隨著科技發達,現代人卻越變越忙,分秒必爭,一擲千金,即使一天廿四小時也不夠用。閒本是好,到了今時今日,正負意義卻倒了過來,忙是優越,閒則變為次等?

忙是被需要的訊息

忙到底為什麼讓人滿足?哈佛商學院的研究作者 Silvia Bellezza ,指出這種忙碌成為優越和榮耀的象徵,現在人們都會將工作忙碌和高社會地位聯繫在一起。有研究指:「當人們說自己很忙時,可以讓他們感覺自己的生活很重要,自己的存在對周圍的人很有價值。」這便說明了為什麼人都要營造自己很忙的印象,藉著讓別人覺得他「大把人約」,是為了透露出他在朋友、工作等各方面均被需要著,自己是不可少的角色的訊息。

忙得生活也失衡

為了忙,可以去到幾盡?以下這些專為忙人而設的產品,偷下不少時間,卻也意味著要忽略不少生活細節和意義?「忙人」或「閒人」,你會怎樣選擇?

省下一頓飯的時間

代餐一直以來是用於瘦身,近年卻成了上班族省時間吃飯的代替品。內地一代餐品牌參考國外代餐產品,宣稱可以長期代替正餐,食用加水沖調的粉末,便能攝取日常所需營養,但味道如何是一大疑問。省時間和吃飯的幸福感,上班族為了工作打拼或者只能選擇前者。

不花時間的陪伴

透過遙距裝置與寵物互動玩耍,餵食拍片,的確能解家中寵物的一時之悶。但寵物始終需要主人真實的陪伴,若過份依靠遙距裝置,與寵物的相處失真,也已經失去互相陪伴的本來意義。

忙是逃避的出口

香港人都是靜不下來的好動份子,出國旅行少不免密集式的行程,假日把約會安排滿滿,即使放工回到家後也要在Whatsapp開展一連串對話,與數人維持通訊直至上床睡覺為止。藉著不停找事情做,依靠與別人時刻連繫,可以避免面對許多重要問題,如個人未來、家庭的不和睦等敏感和沉重話題。忙成為了解釋的萬能藉口,朋友或戀人問句,「怎麼沒有找我?」對方回答:「最近忙呀嘛!」,彷彿令人難以反駁。忙,能夠掩飾許多事情,有時也是怕面對自己一個。

#586 – Cover Story
TEXT ‧ SNOWY
PHOTO ‧ 網絡圖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