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品好,牌品自然好!」每逢農曆新年,大家總愛重溫《嚦咕嚦咕新年財》電影賀新歲,除了各式精警的對白之外,相信就以劉德華在最後的麻雀大賽中,以「五筒扮四筒」勝出的情節,最令人津津樂道。
別以為麻雀大賽只是電影裡的一個橋段,其實現實中也有全港性的麻雀大賽!早在2016年,香港中文大學(下稱「中大」)就有一班熱衷「打麻雀」的學生成立了「麻雀研究學會」(下稱「麻研」),他們認為麻雀不一定要跟賭博、黑社會等扯上關係,反而是歷史悠久的中華文化,於是努力鑽研各地的牌規,統籌不涉賭博成份的大專聯校大賽,冀以「竹戰」會友,推廣麻雀文化。
六年過去,「麻研」的創會會長呂卓仁(呂仁)已於中大畢業,但對麻雀的熱情依然未減。去年,「香港麻雀協會」成立,身為協會會長的他,於年中亦舉辦了首個香港麻雀公開賽盃賽,讓已報名參賽的「雀友」爭奪麻雀大師的頭銜;自己也代表香港出戰於奧地利舉行的世界賽,與別國選手爭奪世界冠軍。他表示,希望向世界推廣麻雀文化,並透過籌組專業比賽,洗脫麻雀以往的賭博污名!

一個帖文 促成大學首個麻雀學會
麻雀,又稱為「麻將」,是中國的棋牌遊戲,據報起源自清朝末葉,並於清末民初時最為盛行。然而,時而今日,麻雀在香港卻往往跟賭博、烏煙瘴氣的麻雀館,又或是黑社會等負面形象扯上關係。許多上一輩都不希望自己的小孩沉迷睹博,大家在讀書時期可以接觸到麻雀的機會,也因而少之有少,更遑論是成立學會研究麻雀。
「小時候家人有教過我『打麻雀』,但說到真正認識麻雀,也是大學時期的事,那時我偶爾也會跟朋友『切磋』一下。」呂仁憶述,麻雀本是他跟朋友間的休閒娛樂活動,發展至成立「麻雀研究學會」,原來一切契機是源自Facebook專頁裡的一個帖文:「有一次在“CUHK Secrets” (中大師生的爆料專頁)裡,有人出post(帖文)問大家有否興趣籌辦一個麻雀學會。你會發現在帖文下留言的人,就是我們第一屆學會的莊員(內閣幹事)。」

羨慕中大有個麻雀學會
十四位莊員,初次成立一個全新的麻雀學會,在大專院校裡可屬先河,加上創會初時經驗和資源的不足,因而遇上了不少困難。幸好,校內同學們的反應都非常熱烈,「學會成立頭半年,單是中大校內便已招收了二百名會員,令人鼓勵!」其後,他們開始構思各式各樣的活動,如麻雀教學、麻雀比賽等等,統統不涉及賭博成分,跟同學仔齊齊「打衛生牌」。「最開心是每次校內活動都會有百多人報名參與,後來也開始有其他院教的人聯絡我們,說很羨慕中大有個麻雀學會,很想來參加。」呂仁說。
可惜大學規矩難以打破,始終只有中大生才能參與校內學會的活動,「我想,既然有那麼多校外人有興趣,若舉辦一個涵蓋整個大專學界的比賽,報名情況應會頗踴躍!」呂仁隨即招兵買家,邀請不同院教的學生會和學會一同籌備大專級數的比賽,最終招募了三十多位有志之士幫忙,第一屆的「香港大專聯校麻雀大賽」也成功誕生。

舉辦麻雀大賽 殊不簡單
「很多人認為策劃麻雀比賽很簡單,其實內裡要考慮很多不同的細節!」呂仁坦承,每次籌辦麻將競賽對他們(籌委)來說都是一個大挑戰,「競賽的規則跟大家一般在家裡『打麻雀』時的規矩有著天淵之別,你必須考慮對局選手的行為,例如是犯規的可能性,又或他們是否有機會作出『通水』、『踩界』的行為。」他續說,最常出現的犯規情況,就是大家常聽說的「洗牌疊」——即是參賽選手利用「洗牌」時的機會,將對自己有利的麻雀移到自己的區域,有利糊出「大三元」等大牌,「當局者易迷,但旁人卻很易看得出誰人『假洗牌』,他會一直握緊一堆牌、黏住不放。」有見及此,競賽裁判們往往都會打醒十二分精神,慎防「洗牌疊」的情況發生。

「先打後摸」 不符合「打麻雀」禮儀
除了犯規、出千的情況,在「打麻雀」切磋牌技時,其實也須注重禮儀。呂仁舉例有部分香港人有「先打後摸」的習慣,但其實此為錯誤的打法:「首先是此舉可能會有『半通水』的嫌疑,你先打牌,即是告訴別人你還沒『叫糊』。假如你正在『等自摸』的話,就自然不會這樣做;其次是它還容易構成大小相公的問題,裁判們見到的話都一定會阻止。」
就像於去年八月舉行的「香港麻雀大師賽2022」,裁判們都須經過「香港麻雀協會」的專業訓練,還須擁有前大賽或學界的執行經驗,或是出身自中大的「麻雀研究學會」,方可於大師賽當裁判,具經驗的總裁判還會在場內作監督,希望以認真和專業的態度,杜絕場內的犯規行為,確保競賽的公平性。

阿寶之前是「香港大專聯校麻雀大賽」的籌委之一,希望勝出大師賽,以成為香港代表。採訪當天,他表示其「作戰策略」是自摸平糊三番。

希望每年都有一個香港麻雀大師
「大家都知道麻雀文化源自中國,但香港卻沒有人認真對待這件事,跟麻雀相關的往往只得麻雀零售、麻雀會所、麻雀館等,都跟賭博有關。」呂仁認為,麻雀屬於文化和競技,可是一般大眾卻不會貿然對麻雀文化改觀。
於是,眼見其他歐美地區也一早有具規模的麻雀公開賽,加上成立了「香港麻雀協會」,呂仁便決定於去年中舉辦首個香港麻雀公開賽盃賽——「香港麻雀大師賽2022」,為協會打響頭炮之餘,又可同時推廣麻雀文化,以望洗脫麻雀以往的賭博污名。
「這個公開賽是一般大眾都可以報名參加的,不限年齡和國籍,而這次競賽不像過往,大家參加完之後,拿了獎金獎品就算,也想讓其他人知道規則存在背後的原因。」在比賽的會場旁,也舉辦了一個「巧雀奇緣」 麻雀藝術展展覽,展出麻雀的文化歷史知識,以及插畫藝術家Karen Aruba與其父親——手雕麻雀工匠張誠忠師傅一同創作,有關傳統麻雀工藝的影像、插畫和雕刻麻雀作品,好讓大家在競賽前後了解更多。呂仁補充,競賽的優勝者,還可帶著香港麻雀大師的頭銜出外參賽,「希望這個競賽可以成為年度賽事,每年都會有一個香港麻雀大師!」





「我們想向全世界推廣麻雀文化!」
在舉辦過麻雀大師賽後,呂仁還於去年8月底首次以個人身份名義,代表香港出戰於奧地利舉行的世界立直麻雀錦標賽,與世界各地36個國家地區的代表充進行競賽,最終以16強完成賽事,創出一大佳績。不過,他表示最希望的並不是奪冠,而是想麻雀世界大賽跟文化活動可以有一年移師至香港舉行,「香港對麻雀文化的認識絕對較其他國家深厚,如是手雕麻雀等傳統技術,很值得保留。故我們都想向全世界推廣麻雀文化,讓他們知道從前麻雀的模樣!」


香港麻雀協會
FB:hkmjassn
相關文章:
手雕麻雀工匠 X 藝術插畫師 父女檔合作 將本地文化融入麻雀藝術
何謂「香港麻雀」?「日本麻雀」難學難精? 5個你可能不知道的麻雀小知識
Text:Onyx
Photo:O.T.、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