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潘迪華,大部分人對她的第一印象,都停留在電影《阿飛正傳》中那位穿著旗袍的強勢養母。然而,除了參演電影之外,她也是香港一代傳奇歌后、《歡樂金宵》主持人,於六、七十年代為香港流行樂壇留下了不少經典作品。她還是首位簽約英國唱片公司,以及到美國表演的華人歌手,及後更籌劃了香港首部本土華語音樂劇,對樂壇、演藝界及藝術界均貢獻良多。
最近,南豐紗廠CHAT六廠與年屆93歲、人稱「潘姐姐」的潘迪華共同策劃了「她能在黑夜,給我太陽──獻給潘迪華」展覽,透過她的多張舊照片、服裝、唱片、新聞剪報、文獻及私人物品等等,探索了象徵潘迪華人生及演藝生涯中的每一個重要階段,同時亦展出了新委託的當代藝術作品,以現代視野重塑潘迪華的風範。

93歲潘迪華 依然前衛
甫入南豐紗廠,映入眼簾的是懸浮於半空的巨大光柵肖像裝置,多個不同階段的潘迪華身影呈現在眼前,大家可從中觀察到她從亭亭玉立的少女,演變成明星、表演者,甚至音樂劇製作人的蛻變。二樓展覽空間的入口處,則擺放了潘迪華3個時期形象的巨型肖像裝置,包括年輕時在台上傾力表演的她,飾演《阿飛正傳》旭仔後母的她,以及現年93歲、染了一頭前衛粉紅髮色的她。




出道於北角皇都戲院前身
潘迪華出生於1930年的上海,於上海度過了童年及少女時期,故場內展出的潘迪華小時候照片,以及她身穿旗袍的少女玉照,都是於上海當地拍攝。其後,她於五十年代移居香港,並於北角皇都戲院的前身——璇宮戲院的夜總會出道,當年的照片及報導至今仍讓人回味無窮。而自六十年代黃金時代開始,是潘迪華職業生涯的巔峰時期,那段時間的肖像照片和唱片,都被樂迷堪稱為經典。






籌劃首部本地華語音樂劇
除了唱歌和演戲之外,潘迪華還於1972年時籌劃了首部本地華語音樂劇《白孃孃》,撮合了顧嘉煇和黃霑兩大名師的首次合作,為該劇目創作音樂與歌詞部分。場內展出了不少有關音樂劇的剪報和記錄,亦展示了音樂劇的原製作檔案資料與劇中歌曲的新混音版本。此外,藝術家鄭得恩還將潘迪華比喻成《白孃孃》中的白蛇一角,並以此創作了大型委約影像裝置。而電影導演陳頌騏經年拍攝的潘迪華生活錄像,亦首次於展覽曝光,展示了她事業與生活的多重面向。













「她能在黑夜,給我太陽──獻給潘迪華」展覽
日期:即日起至10月23日(逢星期二休息)
時間:11:00-19:00
地點:荃灣白田壩街45號南豐紗廠CHAT六廠
Text:Onyx
Photo:由主辦單位提供、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