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人們為了向上天祈願並祈求災禍能夠及早離去,會摺出一隻隻不同顏色的紙鶴。這種猶如信仰一般的民間習俗,其實是在近代才廣泛流傳。
紙鶴的創作摺紙源於日本,最早的文献出現在江戶時代。在1682年由井原西鶴所出版的《好色一代男》中,記述了主角世之介製作了「比翼鳥」形狀的「折据」。因為書中只用了文字描述並沒有附插圖,故亦未必與現代所摺的紙鶴相同,但卻可見當時有用紙摺成雀鳥的習俗。

直至1700年出版的《當流七寶 常盤雛形本》當中第121篇的「落葉中的折鶴」,才可清楚看見紙鶴被設計用作和服的圖案。及後由紙鶴的摺紙方式,更發展到有用一張紙製作出數隻連接著的「連鶴」。它在1797年出版《秘傳千羽鶴折形》已有記載明確的形狀,而同時1800前後在不少的浮世繪中都有畫上連鶴。故推測在18世紀後半,連鶴已是摺紙的流行樣式。


其實當時摺紙應不帶祈願的意味,考慮到可用在摺紙的紙張的普及程度不高,故一般人不可能摺出大量紙鶴。現代為了祈求幸福、災難復興與傷病復甦等而製作的紙鶴甚至是「千羽鶴」,則源自一位名為佐佐木禎子的女性。
兩歲的她被在廣島投下的原子彈輻射所波及,直至12歲被診斷出患上亞急性淋巴腺白血病。醫生指她最多只剩約一年命,入院後有來自名古屋的高校生帶來了紙鶴探病。日本有一句彥語「鶴活千年,龜活萬年」,意味著希望能夠長壽。隨後禎子與其他入院患者都開始摺紙鶴。大家相信只要不斷摺紙鶴便能夠康復,故日以繼晚地製作。相傳在高校生探病以來不足一個月,便完成了摺起了足夠數量。在禎子離世確實的完成數量有幾個不同的版本,但這個故事已廣為流傳並成為了我們祈願的其中一種方式。

PHOTO:網絡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