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音樂源於生活
4個以音樂表達訴求的音樂人

2021-08-03

音樂源於生活,不少音樂人的創作題材和靈感都與生活息息相關,當中包括愛情、友情、親情,更有不少音樂人選擇以音樂作為媒介,去表達他們對社會、政治的訴求。

Bob Dylan

其中一個必需提及的,無容置疑是美國非裔民權運動的支持者Bob Dylan。Bob Dylan由1961年起出道,至今活躍長達60年。最為人熟悉的就是於1963年時發行的《Blowin’In The Wind》,歌詞首句「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you call him a man?」已經深深抒發對於其時美國白人眼中的種族歧視的控訴。另外,在1964年推出的《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更加將層次再往上推,不限於種族層面上,更是宣揚「世界大同」的概念。

Public Enemy

另一個音樂單位則是美國Hip-hop 組合Public Enemy,他們跟大多數美國Hip-hop團體一樣,以音樂追求有色人種的平等,例如《911 Is a Joke》,便直接諷刺美國的報案求助熱線 9-1-1在非裔人士面前形同虛設,不知讀者又有否同感?另外,他們亦推出過專輯《It Takes a Nation of Millions to Hold Us Back》,控訴主流媒體與音樂界當時對美國Hip-hop音樂的歧視。

U2

愛爾蘭搖滾樂隊U2在歐美樂壇上深受歡迎,他們的歌曲都以反戰與和平為主題,但樂隊的名字卻又令人聯想起美軍的U-2偵察機。不論如何,他們第三張專輯《War》由名字到歌曲都滲透着對戰爭殘酷無道的指控,其中歌曲《Sunday Bloody Sunday》就寫出戰爭的血腥以及對兒童的殘害,推出至今仍然會出現於U2的演唱會之中。

黃耀明

香港音樂人黃耀明亦擅長透過歌曲表達他對社會平等的追求。早於80年代,當同性戀仍未被大眾接受以前,他已唱出《禁色》表達對同性戀的追求;另外為電影《春光乍洩》演唱的同名主題曲,亦講述了同性之間愛情的純粹,控訴社會以有色眼鏡看待「酷兒」,該曲更是獲獎無數。

音樂與創作同樣源於生活,兩者難以分割,缺一不可。除了上述音樂人外,尚有不少滄海遺珠留待讀者慢慢發掘和欣賞。

Text:Lun
圖片:網上圖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