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韓片刀仔鋸大樹?

2017-07-28

韓風吹了十多年,但說到近年在港大熱的韓片,卻未如K-Pop、偶像劇那麼令人印象深刻。回顧韓國電影,最早打入香港的應數1998年的《八月照相館》,之後大概每兩三年才有一部話題作。有趣的是,但凡韓國大製作,一般都難以在香港大熱,反而中小型作品,沒過分計算與商業味道,不僅更見地方特色,亦較受港人歡迎。韓國電影人是否深明刀仔鋸大樹之道?

六十年代韓國紅極一時的導演金基悳,1964年拍出《赤腳青春》,得到很好的票房,並捧紅了男女主角。
韓國電影業於九十年代極速發展,1998年的《八月照相館》走冷門的文藝路線,卻大獲好評。

九十年代 重新上路
本地電影業由四十年代開始蓬勃,所以當香港電影業仍在高峰時,能受港人歡迎的外地電影,必然是高水準作品。荷里活或歐洲的例子當然不少,日本台灣的作品亦不時受追捧,唯獨韓國電影一直無甚聲色。其實五、六十年代,韓國政府為鼓勵電影業,國內所有電影製片商都可免稅,於是20年間生產了300部電影。然而南北韓由四十年代起長期的紛亂,加上後來的保守政權下,電影題材狹隘。到八十年代韓國逐漸開放,外地電影來勢洶洶,韓國本土電影完全滯銷。

到了九十年代,韓國政權漸趨民主,電影業才真正開放。韓國文化專家鍾樂偉(Steve)說:「八十年代學運激烈,政府為分散年輕人對政治的專注,鼓勵他們創作。」鼓勵並非口號,而是有計劃地實施,影評人朗天指,韓國對電影業是多線發展的︰「第一,在大專院校培養人才;第二,為電影公司添置昂貴機器;第三,資助有國際視野的導演出外參加影展,以奪取國際獎項為目標;第四,由1996年開始,每年舉辦釜山電影節,建立韓國電影在亞洲的地位。」

七十年代雖然是韓國電影低潮,但《星星的故鄉》一類苦情片仍得到極佳口碑,大概韓國民族天生就愛苦情戲。
韓國導演金泰勇2011年重拍《晚秋》,並起用內地演員湯唯。
《晚秋》最早版本誕於1966年,當年在韓國好評如潮。

港仿傚失敗
韓國政府資助電影業其中一個方式,是為電影工業添置優質器材。朗天指,香港也曾仿傚︰「香港電影發展基金初期曾經學韓國,為電影業界添置幾億元器材。可惜手續繁複,最後器材沒怎樣借出,擺放數年後器材已過時,白白浪費人力物力。」

荷里活方程式
Steve表示,九十年代韓國除開放本土製作電影,亦引入外國電影:「1993年的《侏羅紀公園》對韓國影響好大,當時政府忽然發現,韓國生產電話和汽車再出色,還及不上一齣電影的影響力,韓國政府於是為電影業提供極大量資源,企圖透過電影讓其他國家認識韓國。」曾於韓國教授中文的麥欣茵博士(Grace)亦指出,韓國長期以來在文化上受中國和日本兩國影響,加上後來的荷里活文化衝擊,韓國人雖然不想承認,但事實韓國的本土文化並不多,亦因為這樣,在電影上再出發,很自然抄考荷里活大製作。

明星、巨額投資、爆破場面等是荷里活電影模式,韓國1999年的《生死諜變》是首部以這方程式拍出來的韓國電影,海外版稅收入達5百萬美元。Steve說︰「《生死諜變》大收後,韓國電影人發現原來這方程式不僅能挽救韓國電影,還可帶來可觀的外銷收入。」

《生死諜變》以南北韓間諜為背景,雖說是荷里活式製作,但仍具地方特色。
《侏羅紀公園》的出現,扭轉了韓國九十年代只著重科技產品的發展方向,轉移大量投資於娛樂事業。
2009年的《海雲臺》,是典型荷里活的災難片,只是地方換成韓國而已。
2012年的《火海108》被視為特技曬冷之作,像要展示給世界知道,韓國特技已可媲美荷李活。

數量多 淘沙鑠金
韓國人口約四千萬,有足夠人口養活當地電影業,加上政府支持,韓片九十年代後每年產量已過百。朗天認為,有足夠產量市場才健康︰「假設市場只足夠支撐十齣電影,這十齣電影很可能只遷就市場。但若有五十部電影,其中十部已經滿足了市場需求,其他的電影便可以不理市場,有較大發揮。」港人看到的韓國電影,淘汰了質素差的,而且很多都是小本的誠意之作。朗天語重心長補充道︰「其實八十年代香港都好多中小型佳作,可惜九十年代後,香港電影不爭氣。」

中小型電影救市
一年百幾齣電影,怎可能每一齣都賺到笑?資料顯示,韓國2008年共製作了101齣電影,當中只有7個作品賺錢,而這7部電影正是中小型製作。當投資額愈高風險愈大,電影人自然不再迷信荷里活方程式。由2005年的中小型作品《王的男人》全球大收,票房破4億後,韓國電影人另闢蹊徑,學懂了刀仔鋸大樹。但電影除了是藝術,同樣是生意,像《陽光姊妹淘》(2011年)一類毫無明星撐場的電影,要說服投資者不易。Steve說︰「韓國有很多電影相關的政府資助,有劇本就可以申請。」有了政府的「大水喉」,自然容易生出中小型又精細的電影作品。

Grace同時指出,韓國人有著濃厚的團結精神,看電影首選必定是本土電影︰「相比香港,藝術圈也好,影圈也好,香港人很多時對港產片都不太熱情。反觀韓國,國民對本土出產皆特別鍾情。例如近年的《逆權大狀》道出南北韓歷史,勾起不少韓國人共鳴,所以即使小本製作也能大收。」

《王的男人》是最早擺脫荷里活模式而成功的中小型電影。
《陽光姊妹淘》一類電影,正中韓國的懷舊熱。

懷舊熱正濃
Steve認為韓片從荷里活模式中解放,全因近年找到引起國民共鳴的題材︰「像《陽光姊妹淘》、《逆權大狀》等電影的成功,可以看到入場人士年齡層年約40歲,只要正中他們喜歡懷舊的心態,便容易成功。」是以Steve認為,與其看大製作,不如細味中小型電影︰「這些中小型製作,最具韓國本土味道。」

不同的韓國迷
影評人Kantorates指,看韓片跟聽k-pop,追偶像和煲韓劇的,明顯並非同一群人。所以即使K-Pop和韓劇在香港大受歡迎,韓片卻鮮有在香港流行。Kantorates說︰「問那些追韓星的人,誰是崔珉植?誰是薛景求?我敢說不會太多人答得出。但這些其實都是韓國電影界最好的演員了。」所以,即使說《逆權大狀》在港的口碑不錯,其實也只是相對其他韓片而言。事實上,韓劇《來自星星的你》的擁蠆與《逆權大狀》的本港票房,從數字上,絕不能相提並論。

朗天則認為,近年韓片有討好中國大陸之勢︰「一旦要討好一個地方,自然會放棄自己最可貴的地方特色,這必然不是好事。」韓國會否像港產片一樣,為了賺取「人仔」而放棄好電影?還需拭目以待。

《逆權大狀》在港上映期,正值討論政改最熱烈之時。電影提及學運,題材與香港當時政治環境產生火花,所以口碑特別好。
喜歡韓劇與喜歡韓國電影的人,顯然是兩批口味完全不同的觀眾。會追韓星如金秀賢的韓迷,大概未必知道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得主金基德導演是何許人。
#461 focus
TEXT/JILLSANDY
PHOTO/網上圖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