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電影聖經的煉成

2020-03-20

早前,法國老牌雜誌《電影筆記》編輯部集體請辭,原因是雜誌的新買家對刊物的營運方針提出新要求,期望雜誌收起批評,改用「友善」的風格,而此舉大大影響《電影筆記》的編輯自主。消息傳出之後,各界均為編採們的風骨肅然起敬,同時也為雜誌的轉型感到可惜,其實《電影雜誌》面世至今69年,能成為傳奇雜誌,正因為筆風尖銳,立場堅定,我們就來看看這本傳奇雜誌是怎樣煉成的!

始於法國電影新浪潮 
《電影筆記》於1951年面世,時值「法國電影新浪潮」冒起之時,當時,法國冒出一批新導演,包括André Bazin、François Truffaut、Jean-Luc Godard、Jacques Rivette等,他們的電影均用上嶄新的剪接及敍事手法,締造出法國電影的精彩年代。眼見法國電影走上了浪尖之上,André Bazin便創辦「電影筆記」,讓觀眾在戲院以外,多一個途徑認識電影,而且希望用這刊物呈現最真實的評論,順道督促包括自己在內的一眾新浪潮導演。

「法國電影新浪潮」的導演都不時為《電影筆記》撰文,彼此評論對方的電影,形成了一股良性競爭的風氣。而André Bazin在創刊時已表明「電影筆記」的定位,必需真實地評論每部戲,不容雜誌淪為電影界公關和推銷平台,而這明確的態度也一直延續了69年,令「電影筆記」成為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電影雜誌。

電影術語發源地
筆風尖銳而立場堅定之外,《電影筆記》另一樣與別不同之處是,由第一代的編輯開始,這本刊物的編輯都是一邊拍電影一邊寫影評的電影人,他們均是導演、編劇、製作人,評論電影以外,擅長從專業的角度拆解電影,令《電影筆記》的文章注入了學術性和專業角度。不少現今常出現在電影理論書本的手法統稱、概念,其實都是出自「電影筆記」,例如「作者論」、「場面調度」、「攝影機筆論」等。

專業推介  年度十大 
如今我們瀏覽Facebook,總會被包含數字的標題吸引,好像「10大旅行好去處」,或是「5大最美咖啡店」。如此清楚列明排行的文章,容易勾起我們對名次的好奇。而《電影筆記》早在創刊不久,就已經每年嚴選「年度十大電影」,每每在年尾時候為那年的影壇來個大評分,雜誌的「年度十大」更往往成為影迷們的看片清單!由此可見,「電影筆記」早已超越一本電影雜誌的定義,它融合知識、評論、方向,稱得上是一本電影聖經。

消息指,《電影筆記》獲商人及資深電影製片合資收購,而新買家甫入主,就向編輯部提出更改風格的要求,要雜誌變得友善,變得更摩登,因為覺得具批評性的內容會損害雜誌利益。結果如何,大家都知道了,編輯部15人集體請辭。縱然變革是時代變遷下難以對抗的事,但面對經營了半世紀的風格,更好的方法會否是延續而不是捨棄?無奈是凡事都有道別的一天。如今,「鋒利」的《電影筆記》向我們說再見,我們就好好擁抱它在多年來留給我們的珍貴內容吧! 

TEXT : TKF
PHOTO : Cahiers Du Cinéma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