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上一套完整看罷的港劇、對上一次入戲院欣賞的港產片、對上一首倒背如流的廣東歌,你還有甚麼印象嗎?
韓流當道,本地流行文化的地位,難比黃金時代的輝煌,這是不爭的事實。面對媒體生態的轉變,面對社會氣候的轉變,流行文化連隨整個香港,好像都正朝下而衰落。然而,喜歡研究流行文化的阿果,卻堅信日出日落本是平常事,只要我們懂得抓緊它的尾巴,那怕明晨月兒落,旭日始終會重來。

阿果
喜歡流行文化,關心社會政治,2012年開始在專欄撰寫流行文化文章,著有《拾年記:香港流行年代誌 2000 – 2010》。
同步上演的日出日落
以流行文化作為切入點,評論社會的各種現象,是阿果的寫作風格。當大部分人都覺得,香港的歌影視,以至整個社會都在走下坡的時候,阿果卻以「日出日落同步上演」,概括當下的本地流行文化。「16年4月的第一個星期,我寫過篇相同標題的文章,當時很多事情同步發生,包括張國榮的死忌、黃耀明『美麗的呼聲』演唱會、元祖的處境劇《愛.回家》大結局、電影《十年》在社區播放。當亞視消失、大台衰落,卻仍有黃耀明般藝術娛樂兼備的演出,沒有主流平台支持的《十年》亦能作社區放映,這種日出日落同步發生的心態,讓我更應覺好好珍惜這個包袱。」

不只娛樂的流行文化
所謂的流行文化,有人認為只能提供娛樂,並無實質的重要意義。訪問當天,阿果帶來兩張對其意義深遠的大碟,以此談論流行文化的重要性。「我第一張自己買的CD,是at17在03年推出的《Kiss Kiss Kiss》,雖然當時不太明白裡面的內容,但卻很喜歡。最近盧凱彤的離世,之所以牽動很多人,除了因為她是個值得欣賞的歌手,也因為at17代表著很多人的青春,即使她們好像不太融入到主流,卻總會有著自我一套,以另類的內容滋養了我們。假如流行文化的生態,能接納主流以外的東西,更加多元和偏鋒,說不定能養活更多年輕人,令他們更喜歡香港這個地方,意義可以很大。」

另一項流行文化帶來的意義,在於為不同階層的市民發聲,RubberBand創作的歌曲,讓阿果覺得貼近這個需要,也因此寫下自己首篇關於流行文化的文章。「流行文化的特別之處,在於它並非high culture,庶民也需要有庶民的聲音。近年我最喜愛的大碟《Easy》,題材也是圍繞著我們身處的城市,貼近我們的日常生活,講消失了的唱片鋪,講傳統街市生態。誠然韓流當道,但這種來自城市生活的取材,卻能填補K-Pop不能做到的事情。」

不停炒作集體回憶
潮流興懷舊,集體回憶經常成為「翻炒」對象,每每在坊間能製造迴響,近期的成功例子,莫過於廣告商將《今期流行》的經典「拜神舞」重現。這種「翻炒」舊作的模式,阿果認為絕非健康的生態。「我經常都對此作批評,但《100毛》和商業廣告這樣做,是因為它確實有其市場,尤其30歲前後那群,最有閒錢去消費,然而不停地將舊事舊物炒作,最終只會『攬炒』。從前家家戶戶看電視的年代,我們雙眼對焦著同樣的事情,但現在即使奪得『至尊歌曲』,那首歌也未必太多人認識,十年後我們還能拿甚麼來炒作?」

文化評論培養更好意識
隨著媒體生態的改變,流行文化不再像過往般單一,「大台」的影響力縮細,衍生非主流媒體卻為人熟悉的「中台」,以及形形式式、以幾萬粉絲為基礎的「細台」。面對如斯廣闊的流行文化光譜,阿果又怎樣為它歸類?「流行二字代表有很多人熟悉,那麼在年輕人之間口碑不俗的Serrini,又是否能算流行呢?其實『流行文化』並非最好的說法,它的英文是popular culture,譯作『普及文化』比較貼切,只要它是對準某部分觀眾的mass media,就可列入這個歸類,更能為大眾提供開放討論,透過討論突顯它的意義。」

每周定期撰寫流行文化文章的阿果,自言並非那種「沒有廣東歌聽會死」的人,只是希望透過文字,分享個人對流行文化的見解,並藉此探視人群背後的心理。對於網絡愈來愈多針對本地歌影視作品的評論,阿果更喜見這個現象。「好像最近播放的《全民造星》,我看過有網絡評論,有心機得將逐首歌曲拿來點評,對此我是相當欣賞的,也覺得應該要有更多人去做這類評論和疏理,以培養大眾分辨好音樂、好戲劇的意識。」流行文化反映時代,將來的變化難以預料,但只要仍能牽動人的情緒,阿果依然想以筆鋒捉緊它們。

TEXT:C LONG
PHOTO:FRANKY、受訪者提供、互聯網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