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大大小小的霓虹招牌,是小時候熟悉的地標,是香港獨有繁華街道的氛圍,也是承載歷史的產物。雖然霓虹招牌近年漸漸「被消失」,但同時也有人努力搶著救招牌。建築師馮達煒(Ken)及麥憬淮(Kevin)二人組成的保育組織,這幾年一直拯救城內被拆下的招牌,不論霓虹、亞加力膠、石屎水泥、鋅鐵或木材,只要有能力收集,來得及收集的,他們就會出動,然後放進倉庫保存!最近大家只要到尖沙咀碼頭,可看到久違的霓虹招牌,透過記錄和展示,再次綻放。

今次於尖沙咀的港深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參展作品之一「招牌種子庫」,以種子儲存庫為概念,想像每個招牌為一粒粒的種子,將招牌及其背景資料展示在儲存架,一方面保存從街上日漸消失的文物,希望這文化遺產的種子會積累成為種子庫,另一方面通過記錄、研究和展示,希望播下欣賞和保育香港招牌文化的種子,有朝一日會發芽並再次在街上綻放。

而搶救招牌的「街招」,由兩位建築師馮達煒(Ken)及麥憬淮(Kevin)於2017年10月成立,透過深入探索香港招牌故事及建築條例、保育面臨清拆的招牌,和透過設計推廣招牌文化傳承,以推動實現招牌街景成為都市文化遺產為目標。
保留來自120家店舖的200個招牌

曾經點綴過香港街頭的招牌,細看不乏非常熟悉的字號:文華冰廳、公和荳品廠、海安㗎啡室、和昌大押、樂香園㗎啡室等,每顆「種子」都列明製作材料,建立年份、清拆原因、收集日期等資料,情況就像植物標本,凍結生命中的最後一刻。

自街招成立快五年以來,保留了來自120家店舖的200個招牌,其中不少曾於各個展覽中展出,以提高公眾對招牌的歷史、文化和美學價值的認識,亦有一些是屬於因經營困難而暫時休業的店舖,將於未來店舖有能力重開時,重新歸還店主重建招牌。
「而每次收招牌時難度都不同,會視乎招牌大小,類型、重量,但因人手、時間有限,也有些要聘請專業的工人。」Kevin指曾經也遇到很有心的店家,會請工人先將招牌拆下,就可以直接去收,如果只是簡單拆卸,通常也是一兩個人,若牽涉保留霓虹玻璃管,在街上即時要整理入袋、入箱等較大型的行動,一般要聘請專業師傅在半空工作,也會找些義工朋友幫手包裝。收集每個招牌背後,一點都不容易。

1959年鐵皮製「廣同安藥行」招牌

每一個招牌由聯絡至獲同意保留,用作推廣招牌文化,到安排拆卸、運輸、存倉等程序,甚至現時展覽等,都是獨特的經歷。Kevin分享其中一個招牌故事「廣同安藥行」,他指:「其實原招牌有接近四米長,由於我們的倉庫在工廠大廈,一般大型的招牌變難以保留到。」
「廣同安藥行負責人也提到,這款為鐵皮製招牌,由1959年開店便使用,當時十分流行受Art Deco和上海風格影響的設計。以簡單幾何形狀點綴外框設計,加上漂亮的書法字體,在香港類似的招牌實在已經絕無僅有。」決定是否保留舊招牌,背後故事和招牌的設計特色、歷史、文化價值、稀有度,也是考慮的因素。
想保留大型招牌,當時他們聯絡了一直支持保育工作的朋友Page Hotel的Philip ,他們二話不說答應提供暫存空間。直到最近需要把招牌遷出,便把這次展覽空間當時臨時的倉庫,呼應今次展出的主題。
Kevin表示:「我們現在亦正在物色適合地方,在展覽過後能放置這個招牌,大家如有任何適合空間,也可以跟街招負責人聯絡!」要好好保存招牌但不夠空間,對他們來說是一大挑戰。

而堅持收集街招背後,全因想保留香港的街景文化及人情味:「我們最希望推動的,其實並不是保留招牌的實體在展覽展出,而是推動整體招牌街景文化的傳承。店舖在未來若能有機會在設置招牌時,能再設置有美學考慮、文化氣息的招牌,是我們最希望看到的,因此我們有時會因為店主跟招牌的故事為先,去決定為他們保留招牌。」

《招牌種子庫》
日期:即日起11月26日
地點:尖沙咀天星小輪地鋪 (近鐘樓)
Text:Twinkie
Photo:街招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