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的觀眾聞說「黑白電影」四字,容易先入為主,認為那就是「保守」、「老土」及「沉悶」的代名詞,人人退避三舍。可是在導演的角度來看,選擇拍攝黑白或是彩色的電影,都是一種表達手法及說故事的媒介而已,兩者間豈有高下之分?本地影壇近年亦出現為數不少的獨立黑白電影及短片作品,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數《十年•浮瓜》。執導該片的郭臻,坦言在構思初期,直覺已告訴他「一定要用黑白拍攝」,才成就了今天的佳作。

黑白的象徵意義
有看過《十年》的觀眾應該知道,電影塑造成香港未來的預言書。在處理故事的方式上,郭臻一反的常規,以黑白為基調。「人的視覺是彩色的,當看到黑白的事物時便容易產生距離感,多了一重抽象的感覺。」影片中的黑白灰原是為了營造出一種荒謬的氣氛,後來卻變成人們眼中寫實的情節;黑白影像又是人們視覺上看不慣的東西,仿佛預測未來將失去色彩。郭臻表示,正是這兩層反差,讓他更肯定當初選擇以黑白來拍攝是正確之舉。

雖說這些想法是郭臻在拍攝完作品後才得出的結論,但是在潛意識裡,他知道選擇以黑白來拍攝,是基於他對黑和白的理解,遠超於只是顏色上的表徵。「在中文的概念裡,我們有很多關於黑白的詞語,例如『指黑為白』、『颠倒黑白』、『不分皂白』等等,這些從黑和白裡衍生出的象徵意義,或許在創作時便植入我的心底,自覺地作出這個選擇。」

對於黑白二字的解說,又豈止顏色這麼簡單,在中華文化裡,黑與白往往象徵是非對錯,正義與邪恶。將其應用在電影上,又會成為另一種有力電影語言。《浮瓜》的題材涉及政治,郭臻以黑白影像作為一種控訴的媒介,道出香港灰暗的未來。若果黑與白在電影中只是顏色那麼簡單,沒有象徵意義,又何來那麼多的深層次討論?
PHOTO: BILLY、受訪者提供
#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