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與音樂,有著不可割捨的關係。一曲動人的配樂,可以昇華故事裡細膩的情感。一首雋永的原創歌曲,能勾起觀眾對於電影所帶給他們的美好回憶。一張原聲大碟,不單單只是一個記錄電影音樂的載體,對喜歡電影的人而言,背後還承載著一份獨特的感情。
原聲帶的起源及意義
最早期的電影原聲帶 (soundtrack),是指電影放映時的音樂軌。與電影相關的音樂專輯,其實早在 1930 年代已經出現。最早作單獨發行的電影音樂唱片,是 1937 年迪士尼動畫電影《白雪公主》(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 的配樂專輯,但該專輯當時並不是稱為原聲帶,因為當中的曲目是後來重新灌錄,而並非輯錄電影中的原聲音樂。最早將音樂唱片定名為「電影原聲帶」的公司,是片廠美高梅(MGM),其發行之電影《Till the Clouds Roll By》(1947) 推出史上第一張電影原聲大碟。及後其他片廠亦相繼推出旗下電影的原聲帶,此舉令電影原聲帶從此在唱片市場上佔著重要席位。
電影原聲帶的出現,不僅是一種電影歌曲及配樂的記錄,還是作為提升電影藝術完整性的重要元素之一。電影推出原聲大碟,從商業層面來看的確是為片商增加新的商機,但與此同時,亦增進觀眾對電影的興趣與認識。而從電影衍生出來的曲目,往往能夠帶動觀眾聯想起關於電影的情緒,勾起他們與電影之間的微妙關係。電影配樂、電影相關的音樂帶有自身的藝術價值,同時亦創造出一種次文化,讓喜 愛電影的人能夠在電影自身以外都能夠找到共鳴。
如何細分電影音樂?
在電影音樂的世界裡,以功能與使用層面來分類,大概可分為來源音樂(source music)及配樂 (score)。在電影裡最常採用的來源音樂通常是罐 頭音樂 (pre-exisiting music),那些音樂多數並非專門為單一電影而創作。而配樂則大多為原創,會請配樂家或音樂人特別為電影編寫而成。
三大原聲專輯類型
電影原聲帶從四十年代出現至今,收錄於大碟中的內容已經發展出多種變化,種類也不止於一款。現時大多的電影原聲碟均會收錄其原創配樂或是曾出現在電影裡的歌曲,部分商業電影更會邀請歌手創作及演唱主題曲,為電影增添人氣。不少電影更會推出 2 款原聲帶,一張是以歌曲為主的大碟,另一張則是收錄原創配樂為主的。一般而言,現在的電影原聲帶可分為 3 個類別,一是以歌曲為主的原聲帶,二是以配樂為主的原聲帶,三則是近年來崛起的種類,以電影主題為中心特地創作的概念大碟。
以歌曲為主的原聲帶
主要收錄電影中的原創歌曲或是一些既存的罐頭音樂,多為流行曲。此款原聲帶最貼近市場需求,比純音樂的原聲帶更為普及,銷量亦較後者為高。主要原因是大眾都有聽流行曲的習慣,當然也少不了一些著名歌手的加持,而讓原聲帶大受歡迎。例子有由 Lady Gaga 主演及主唱大量歌曲的《星夢情 深》(A Star Is Born)原聲大碟,及於 2013 年上映的《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


以原創配樂為主的原聲帶
此款原聲帶主要收錄電影的原創配樂,以純音樂為主,通常由配樂大師或著名音樂人主理創作或監製,如 Hans Zimmer 及剛剛逝世的 Ennio Morricone。部分耳熟能詳的原創配樂更會廣泛被運用到不同的影片甚至是流行歌曲,例如坂本龍一為大島渚電影《戰場上的聖誕快樂》(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所編寫的同名配樂,就經常被改編成不同版本出現。以配樂為主的原聲帶例子有希治閣的
《觸目驚心》(Psycho),由 Bernard Hermann 操刀,及由梅林茂配樂的《其後》。


以電影主題為中心的概念原聲帶
近年很多商業大片除了本身星光熠熠外,連在創作音樂一環也是別出心裁,會邀請音樂人為電影度身訂做一張全新概念專輯,收錄多首以電影內容為創作靈感而成的歌曲,原聲帶裡部分歌曲甚至不會出現在電影中。例如近年 Marvel 系列電影《黑豹》(Black Panther)就找來饒舌歌手 Kendrick Lamar 創作原聲大碟;而重拍版的《獅子王》(The Lion King)則邀請樂壇天后 Beyoncé 推出概念原聲帶,兩者均呼應電影宣揚非裔文化。


原聲大碟推薦
鍾愛一部電影,自然而然亦會愛上其原聲大碟。看過很多喜歡的電影,也聽過很多出色的原聲專輯,但要在當中選出最愛卻很難。以下私心推 薦的 5 張原聲大碟,都在筆者心中佔有一定的位置,亦包含著一份獨特 的情感。
《千禧曼波》 (2001) (Millennium Mambo)
侯孝賢執導的《千禧曼波》,原聲大碟由林強創作,這是他第二張的配樂作品。整張大碟以另類電子風格呈現,連貫性極高,開場一曲《單純的人》悠悠響起便想起舒淇走在基隆橋的背影,迷幻電音與慢鏡頭完美融合,讓人念念不忘。電子樂配文戲極為前衛,絕無違和感,二十年後的今天再聽,依舊雋永。

《迷幻列車》 (Trainspotting)(1996)
“Choose your future. Choose life.” 一句經典的台詞,每次想起腦海同時也會響起 Underworld 的 <Born Slippy>。《迷幻列車》曾在 2016 年再度推出 20 週年版本原聲大碟,同樣收錄包括 Iggy Pop、 Lou Reed 及 Damon Albarn 等人之歌曲,徹頭徹尾的一套英倫電影,選曲出色亦正中電影核心,是為罐頭音樂原聲碟之經典。

《德州巴黎》 (Paris, Texas)(1984)
此原聲大碟可謂是影史上最出色的作品之一,Ry Cooder 是奇才,把 Wim Wenders 電影裡的孤獨與愁緒都寫進了音樂裡。隻身在荒無人煙 的沙漠裡前行,此情境與配樂裡的吉他聲互相呼應,有種說不出的悲涼。整張大碟一氣呵成,跟著主角的情緒跌宕起伏,讓人回味無窮。好的電影,再加上有好的配樂,有畫龍點睛之效。

《2020》 (1982) (Blade Runner)
1982 年上映的電影,對遠在未來的 2020 年帶有充滿科幻性的憧憬。配樂大師 Vangelis 以如夢似幻的電子樂回應電影裡的 Cyberpunk 世界。大碟中的配樂有仿效 1930 年代的歌曲,也有以色士風演奏的曲目,迥異的風格盡展 Vangelis 的才華。縱然包含多重風格,卻不減整張大碟的完整度及統一性,是一張難得的神作。

TEXT:SAMSAM
PHOTO:網絡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