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逝去的紙樣年華

2018-05-18

80年代,製衣業是香港經濟重心,製衣廠大量生產成衣出口外國,不少衣物都貼有””Made in Hong Kong””的標籤。而製衣業中,有一個獨特的職位叫「紙樣師傅」,他們不諳設計,亦不善車工,但如果沒有他們,衣物不但會衣不稱身,更可能沒法生產。這批經驗豐富的紙樣師傅,在製衣廠幾近絕跡的香港,還有沒有他們的用武之地?

差之毫釐

別以為只有訂製衣服才會有紙樣,哪怕只是一件T-Shirt、一條睡褲,其實每件衣物都有獨一無二的紙樣。紙樣師傅張志謀從事成衣製作40多年,他表示,成衣雖省卻了度身的步驟,但一樣要畫紙樣。「紙樣在製衣業裡特別重要,因為每次生產都會重複用到;訂製衣服則不同,他們每次造新衣都度身,不用『留底』。」張師傅表示,紙樣決定了衣服的尺寸,拿捏得稍不準確,尺碼過大過小,客人都可以退貨。而當年他們的誤差只能在3分(即0.95厘米)之內,嚴謹程度可想而知。

紙樣︰困難的一課

訪問當日,見到一桌紙樣,筆者頓時感到頭暈眼花,彷彿一下子回到在家政室與紙樣搏鬥的時光。素來紙樣都不是易學的工藝,就連張師傅憶述起自己學紙樣的過程也說:「學的時候很辛苦,因為牽涉很多計算,初時畫一個紙樣要花上一整天。」畫紙樣是名副其實「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的工藝,裙叉、鈕門多高、領口多深,全部都要計算準確。以西裝為例,根據公式,肩寬就是胸圍除2再減去7至8厘米,但不同物料做法不同,繪製時預計布料會否「縮水」,否則一經洗燙便會出現「大碼變細碼」的「走樣」情況。

技術考驗

80年代香港製衣業獨領風騷,至90年代,很多本地廠家帶同有經驗的員工北移。張師傅亦在內地製衣廠工作多年,及後轉任成衣批發。近年許多製衣廠再次轉移陣地,搬到薪金更低廉的東南亞地區。張師傅慨嘆,有工廠的地方才需要紙樣師傅;在香港,紙樣只作為協助時裝設計師的一項技能,而非獨立的專業。「但時裝設計學校會要求設計師認識紙樣,他們未必要精通,但學懂以後,起碼設計出來的東西,不會太天馬行空,能夠實際生產出來。」現時張師傅已從生產線上退下來,但不時受設計學校邀請,向學生傳授製衣心得。「只要一日仍有成衣,一日仍需要紙樣,只是這個平台未必再在香港。」

張師傅最近參與了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與明愛白英奇設計系合作的「CHAT 六廠 x CBCC圍裙計劃」,為學生提供技術指導。

TEXT: NATALIE
PHOTO: CANDY、網上圖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