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逐漸消失的香港「招牌」街景

2021-06-04

老一輩的人都認為做生意是一件嚴肅的事,一定要「省靚招牌」,或多或少都反映出他們對生意、門面、以致客人的尊重。一個招牌從構思設計開始,到選料切割,直至完工掛上店鋪的一刻,都有著滿滿的儀式感。甚至在荷里活電影中,跟香港有關的情節或過場畫面,都必定是人煙稠密的街景和五光十色的招牌。由此可見,招牌街景絕對是香港本土獨有的「招牌」風景。今次我們找來街招(streetsignhk)的創辦人 Ken和Kevin來跟我們分享香港逐漸消失的招牌故事。

城市、街道、人

香港的城市街景盛載著幾代人的故事。每個招牌都見證著整個城市、社區歷史的變遷。同為建築師的Ken和Kevin表示:「城市中有由上而下的部分,如規劃、街道及建築等;亦有由下而上,由個人參與建構的,簡單如商店放於門外的小盤栽,這些自發的元素往往是組成一個城市的個性及歸屬感的重要部分,而我們認為招牌就是其中一種。例如一些已經式微的行業如糧油雜貨米舖,以及荷里活道以往是報館林立的地區等故事。招牌其實蘊含很多歷史,文化及美學的價值。」

招牌背後蘊含很多歷史,文化及美學價值。

街道招牌的古與今

招牌物料見證著科技的蛻變,更看到時代的變遷。Ken和Kevin就指出各種招牌物料,從油漆手寫、亞加力膠片、燈箱,甚至更舊式的水磨石都有其獨特之處。昔日招牌是一家店鋪的靈魂,通常都會請書法家手寫題字,再用不同工藝如鐵片鑿字等鑄造。大家應該都留意到現在的街道招牌多以LED燈為主,雖然是科技的進步,但在美學角度上,Ken和Kevin則認為LED招牌有著一定的限制:「LED燈暫時是以電路板接駁獨立點狀光源的技術為主,其技術擅於製作Pixel Art和螢幕等, 但要製作平均而柔和的光源,就要借助柔光外殼層去遮蓋原本點狀的光。現時技術上仍未完善,會有光點顯露、電路板陰影的問題,市面上的產品也很參差,如要製作仿霓虹的效果,未能做到霓虹以化學氣體發光、手作玻璃管的立體感和360度柔和光源的效果,令完成品有點『到喉唔到肺』。」

鐵片鑿字都是傳統招牌造字工藝的一種。

建築溝通

招牌往往是路人跟商戶的第一道溝通橋樑,更是商戶的「卡片」。招牌給予途人的印象直接判斷他們會否踏入商店。又或是途人在尋找特定的商品類別時,招牌就能清楚地交代出售的商品種類,方便大眾在街上按圖索驥,有效率地找到自己所需的物品。在Ken和Kevin的角度來看,香港獨有的傳統招牌字體——北魏體,融入魏碑雕刻的剛勁筆觸,加強其可讀性及氣勢,讓招牌字體兼具實用和美觀。而近代霓虹招牌的光影效果最為搶眼,亦較多公眾留意。可惜的是2010年新設立的招牌條例,令從前盛行的霓虹招牌正迅速被清拆。前文提及的LED招牌,雖然製作成本較低,但在美學溝通上並非如其他招牌物料般著重工藝的美學,亦未能在美學上切合店舖的氣氛、文化、理念。 顯著的例子就如中醫藥行、精品咖啡、手工啤酒等講求生活細節上的行業,用上塑膠、電子感的LED招牌就會有種格格不入的感覺。

北魏體招牌會在融入牆身的水磨石飾面上找到。

保育由生活做起

在種種條件如租賃期、招牌條例、經營週期縮短等限制下,傳統招牌經不起時代變遷,而逐漸消失在街道中。想保留這道獨有的香港風景絕對不易,但有心人要出一分力,亦非想像中困難。簡單的方法,就是在生活中多留意街頭巷尾的老舖,哪些即將搬遷清拆的,只要一留意到,Ken和Kevin表示大家可在社交媒體上通知有在蒐集收藏舊招牌的單位,以便及時保留。審美觀並非一夕間可建立的,他們就指大家可透過不同的文化活動和展覽來培養對本地招牌及街道文化、美學的認知。在社區遇到有歷史感或漂亮的招牌設計時,不妨多跟店主交流,保有香港獨有的社區歷史之餘,重建一套本土的美學文化。

具個性的字體設計和招牌美學正逐漸在社區中流失。

「拾字看城」香港字藝展覽

日期即日起至 6月9日

時間上午11時至晚上8時

地點將軍澳廣場一樓中庭

街招(streetsignhk)創辦人 Ken(左)和Kevin(右)

街招兩位創辦人均為建築師。深入探索香港招牌故事、建築條例,盼能保育本港逐漸消失的街道招牌景觀,推動實現招牌街景成為都市文化遺產為目標。Text:August
Photo:由streetsignhk、「拾字看城」香港字藝展覽策展單位提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