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ne的文獻記載不多,有指最早期是源自於1930年出現於歐洲的””Fanzine””(愛好者雜誌),指由業餘、民間愛好者、團體創作的獨立雜誌,內容主要圍繞特定文化現象,包括電影、文學、音樂、動漫等等題材。他們多是自資出版,把出版刊物視作為尋找同好、分享快樂的另類渠道。
外國
1930 – Zine的濫觴 “”Fanzine””
據稱第一本Zine為科幻小說,是1930年芝加哥Science Correspondence Club出版的””The Comet””。書本以科幻為題材,風格大瞻,充滿對未來世界的千奇百趣想像,與主流媒體講求實是求是的風格南轅北徹。



1960 – 科幻題材巔峰
當互聯網尚未興起,不少愛好者會向Zine投稿,希望被編輯選中刊登;而讀者與編輯之間的書信來往,也是刊物聯繫粉絲與收集讀者意見的渠道。創作出著名科幻劇集《星際爭霸戰》的Gene Roddenberry,於1968年編寫第一本《星際爭霸戰》Fanzine “”Spockanalia””,他以書誌與粉絲密切溝通,3年間共出版了5期,數量雖少,但影響深遠。

1970 – Punkzine興起
70年代,美英等歐洲地方開始掀起punk culture(龐克文化),這股文化始於音樂上的一種叛逆反抗主流運動,歌詞多提及無政府主義、低層被欺壓等社會議題,而所用的樂器亦以progressive rock、heavy metal或hardcore為主,這股文化後逐漸擴散至時裝。””punkzine””亦於這時期出現,內容有punk新聞、punk文學、改造美學等,其後逐漸受到主流樂界的關注。
紐約最早出由版的””punkzine””,是1976年創立的《Punk》,由1976至1979年期間出版了共15本期刊,內容探討punk culture和訪問punk音樂人,例如曾訪問美國著名搖滾樂歌手與吉他手Lou Reed,直至punk culture被主流吸納馴化,才以停刊告終。

香港
自Zine開始普及,亞洲地區也陸續出現其蹤跡。香港的Zine於70年代冒起,但風格與外國的Zine大相逕庭,甚有本土味道。
1970-香港Zine冒起
最廣為人知的Zine,是莫昭如、吳仲賢等人創辦的《70年代雙周刊》,作者為社運人士。

70年代的Zine,除了走政治路向,亦有傾向玩味主題的。如個別人士自費出版的《實用自衛術》、《實用空手道》,乍看以為是武術教學,原來是一本Zine。圖文並茂地教授讀者護花和防狼術,將武術實踐融入生活,甚受歡迎。
1980 – 1990年:百花齊放
直至80至90年代,因電腦排版面世,印刷技術普及化,大眾也可負擔到Zine的成本,令愈來愈多人推出Zine,題材變得更多元化。以93至99年出版的《工作室》為例,規格上突破傳統對書本或雜誌的限制,每期均有不同的生產及排版方法,玩味十足。

2000:個人化時代
千禧年的Zine,以相集、日記、繪本等多種形式展現。

2010至今:跨界限時代
自彩色印刷普及化,Zine的數目有增無減,2010年可說是是香港Zine的顛峰年代,出版數目過千,有賴於手作市集及獨音書店開始盛行。Zine不再是單向宣揚信息的工具,而是讀者與作者建立溝通的渠道。Zine更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跨界限,如中港台的Zine都能吸引對跨領域的讀者。活於網絡時代的我們,生活方式及煩惱都相差不遠,所以不論出產自哪兒的Zine,都能令讀者產生共鳴。





何謂孔版印刷?
Ink’chacha出版的Zine與一般書藉不同,每一頁都是不同色彩,其實是引用了Risograph印刷技術,此印刷特點是專色列印,即是我們平常在影印店看到的「速印」,通常也只會用黑、紅、藍。Ink’chacha 亦是香港首間以Risograph孔版印刷的工作室,所以看石家豪的Zine,雖盡是密密麻麻的文字,但每頁都用上不同色彩,令讀者看得心曠神怡。


Info
香港Zine & Print Fest 2017
展覽日期:11月25日至12月6日
時間:13:00 – 19:00
地點: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L1 & L0藝廊
TEXT: Ellie
PHOTO: Franky、受訪者提供、部分為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