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角,擁有悠久的歷史,是一個充滿回憶的社區。她是二戰後的新移民聚居地,更曾因此成為全球人口最密集的地區。時至今日,北角依舊繁盛,可是區內的衛生及公共空間不足等問題卻一直備受關注。有見及此,最近由香港藝術中心籌辦的「路過北角」添置了多組由不同單位所設計的藝術裝置,為北角街頭加添了綠化元素,並提供了全新的綠色公共空間,藉此提升居民的生活質素。
為北角注入新活力
「路過北角」是由香港藝術中心籌辦的項目,以「空間想像,地方主場」為理念,希望能活化北角社區,促進社區共融。這次計劃將於9月起在北角碼頭及春秧街一帶展出約20件全新的藝術作品,當中的6組藝術裝置,更是從76份公開招募的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的提案。這些藝術裝置都是為了改善北角的居住環境而設計,希望藉以提升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為街道注入新的活力。

善用資源 廚餘再生
例如一直作為區內地標的春秧街,是全港唯一供電車穿過、行駛的露天傳統市集,行人熙來攘往,極富本地特色。但因春秧街滿布小販和食肆,衛生情況惡劣,加上戶外公共空間不足,一直令該區居民備受困擾。於是,和建築團隊設計的《春秧炊又生》藝術裝置,便在春秧街和糖水道交界的休憩處,設置了一台連接著綠植牆的社區廚餘收集及堆肥機器,收集80至100戶春秧街檔販及北角居民的家居廚餘。在進行堆肥後,可轉化電力供給綠植牆的設施,而造好的肥料及盆栽更可轉贈給街坊,減少資源浪費。另外,團隊更增加了裝置內的椅子數量,將公共空間加倍,可讓更多北角街坊在內休憩。


公眾碼頭上的綠洲
走到北角公眾碼頭一帶,那裡是街坊釣魚、跑步、休憩的熱門地點,於是 AaaM Architectures團隊特別在北角公眾碼頭上設置了一個名為《北角・小「嶼」》的裝置,將人工微型沙灘帶到碼頭,內設沙灘、小型綠化帶、戶外家具和浴海小涼亭,整個設計儼如城市中的綠洲一般,將海邊空間的氛圍與能量搬進社區,讓公共空間更添大自然氣息。


環保「築」角
設置在《北角・小「嶼」》旁的《#築角》,則是由#築隊的4位成員構想而成。他們察覺到春秧街的垃圾問題,於是便決定以「借還」的方式,「借」用當區回收得來的物料設計成藝術裝置,並於展期後派發、「還」給街坊。#築隊 收集了東區街坊數千個膠樽,製成了裝置上的透明頂篷,為海邊散步的路人遮陰,並配有家具供街坊坐下休息,希望藉此增強大眾的環保意識。


這次於「路過北角」展出的藝術裝置,既能為北角居民建構綠色公共空間,提升他們的生活質素,又能提高大眾的環保意識,確是別具意義。
TEXT:ONYX
PHOTO:1kmStudio(Kelvin Mak)、Ken Fung、O&O 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