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跟著姐姐去野餐 地點篇

2018-11-21

在異鄉度過一個愜意週日,還得盡量拼湊家的感覺。不少地道的菲律賓及印尼商店藏於港九新界闊道小巷之中,為在港外籍僱傭提供家鄉食物及日常用品。港島熱鬧的野餐空間以外,其他地區亦見另一種聚會的恬靜。

走進隱身香港的另一國度
週日於港島金融商業區繞個圏,不難發現中環和銅鑼灣分別是菲傭及印傭的聚腳點。週日的中環遮打道現時劃為行人專用區,其中演變與外傭有關。1982年香港置地為促進周日購物人流,提出劃分遮打道作行人專用區,建議獲政府接納。由於香港欠缺空間予外傭於假日休憩,措施意外引來大批當時主要為菲籍的家傭於週末在此聚頭。發展下來,幾乎每逢勞工假日,皇后像廣場一帶儼如變成「小菲律賓」。徳輔道中及畢打街交界的商廈名店林立,惟環球大廈蘊藏跟甲級商業區與別不同的風貌。由於該廈以分層出售,業權分散,商場難以一一控制;不少為專為菲傭社群服務的小店由此應運而生。印尼商店的「重鎮」則為銅鑼灣糖街,跟週日聚在維多利亞公園的印傭相輔相成。電訊商店、餐廳、零食屋、時裝店及護理用品店等一間接一間,商場和街道每逢週日總是熱鬧擁擠。

雖然兩區雲集各式服務商店,但假日人潮之洶湧與嘈雜不好承受。來港6年的菲籍家傭Maylene指,除非必要匯錢回鄉,否則也很少出門到中環:「我比較享受寧靜,很多時候週日彌撒以後會跟朋友聚首位於葵興的教會,他們來自印尼、中國及德國等不同國家。上星期剛好有教會朋友生日,我們便一同到了欣奧迪欣湖慶祝。」

獨特小店人文風情
除港島區的小商場外,本港各區都有南亞小店,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先見櫥窗羅列珠寶首飾,跨步踏足店內水泥地面,裡頭燈光不算明亮但足夠照明。左邊有售電話卡,前方是排列密麻乾貨糧食的鐵架子。右方長形座地玻璃櫃是儲物空間、酥炸熟食擺賣處,也是收銀台。日常護理用品則整齊列席掌櫃背後的淺身牆櫃。大商場網羅的各類貨品,放諸地區小店也是一應俱全,機動性十足。

以為是貓咪食糧或用品嗎?原來是西米。
簡潔有趣的條狀包裝,原來內藏營養值高而鮮見於一般超市的小麥胚芽。印尼人喜歡用以製作甜點。
比較為港人熟悉的印尼彩繪顏料,可用於染髮,也常見於婚禮作彩繪紋身。
TEXT TIFFANY
PHOTO CANDY
#63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