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走進如真似幻的光影國度:
「百年費里尼」電影回顧展

2020年是意大利電影大師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的百年誕辰。年頭還滿心歡喜,期待著可以在香港國際電影節的大銀幕裡馬拉松式觀賞大師作品。誰知一場世紀疫症,令映期一改再改。本以為節目已上映無期,猶幸最終還是能在電影節發燒友(Cine Fan)11、12 月節目裡看到「百年費里尼」全展。在如此艱辛且帶點超現實意味的一年裡,看費里尼虛實交織的奇幻影像,仿佛一切來得正合時宜,亦更顯珍貴。

費里尼式影像
今年正值大師誕生一百週年,世界各地紛紛推出其回顧展之巡迴計劃,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便與 Italian Cultural Institute in Hong Kong 攜手合辦「百年費里尼」節目,涵蓋大師一生創作的 24 套長片及短片作品,且皆為修復版本。資深影迷對於費里尼這個名字絕對不會陌生。他被譽為影史上最具才華的電影大師之一,從意大利新寫實主義中探索到其專屬的個人風格,以真幻難辨、虛實交融的影像創造出一個獨特的光影世界。

若要以言辭來形容費里尼的作品,大抵離不開「如幻似真」、「異想天開」、「目眩神迷」這些詞語。然而,寥寥數字又怎能把大師的作品一一說清?從早期的新寫實主義銳變至後期如真似假的超現實呈現方式,費里尼總是以最獨一無二的方式去說故事,他曾表示其電影創作均是源自切身經驗,部分作品更將現實、夢境及回憶三者混合,呈現出一種創新的電影語言,對現代主義電影帶來新的衝擊,「Felliniesque 」(中文意為費里尼式,泛指如夢般、虛幻及超現實之影像)一字更是由此誕生。「費里尼式影像」的出現,正是讓他能在影壇奠定不可動搖之地位的因素。

費里尼的第一套電影作品,與導演阿爾拔圖拉圖亞達合導的作品《五光十色》(Variety Lights)。
《白酋長》(The White Sheik)為費里尼個人執導的首作,講述新婚夫婦到羅馬度蜜月時發生的段段插曲。

費里尼與奧斯卡
費里尼曾憑電影《大路》(1954)、《花街春夢》(1957)、《八部半》(1963)及《想當年》(1973)4 奪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至今仍是紀錄保持者。他更曾 4 度角逐奧斯卡最佳導演獎,8 度提名編劇獎項,這對於從來沒有拍攝過荷里活電影的他來說是一個難得的成就。他更在 1993 年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

深受費里尼影響的名導
作為影史上最具影響力的電影創作者,費里尼不單開拓出一種屬於自己的光影語言,其作品更影響了影壇眾多創作者,名導演如馬田史高西斯及活地亞倫正是其中兩位。馬田史高西斯曾經拍攝紀錄片《My Voyage to Italy》爬梳自身與意大利電影的淵源,當中提及過的 37 部經典電影,有 5 套便是費里尼的作品。費里尼的作品對其影響深遠,他的第三齣長片《窮街陋巷》(Mean Streets)正是從費里尼 1953 年的作品《浪蕩兒》(I Vitelloni)獲得啟發,借鏡大師舊作把自己成長的經歷投射其中,拍攝出一個關於兄弟情仇、有血有肉的故事,更奠定了往後的史高西斯式風格。

至於活地亞倫的《星塵回憶錄》(Stardust Memories),更被視為是對費里尼《八部半》(81⁄2)的致敬之作。電影講述一名頗有成就的導演在創作之路走到瓶頸位,夫子自道式的劇情跟後者如出一轍。雖然影片上映時飽受抨擊,指其惡意模仿及抄襲大師舊作,然而對活地亞倫來說,此作卻是藉由「臨摹」來進行一場自省,亦是其少數為之滿意的作品。他深受費里尼之影響,還從其作品《Radio Days》中體現出來,這套憶述童年成長經歷的作品被視為是從《想 當年》(Amarcord))中獲取靈感之創作。電影創作者不約而同深受費里尼影響,足見其地位超然,至今仍受到不少名導的推崇。

電影《浪蕩兒》。
電影《窮街陋巷》。
電影《八部半》。
電影《星塵回憶錄》。

「費里尼幻夢嘉年華」展覽
這次電影全展除會放映費里尼的全部作品外,還會展出由意大利博洛尼亞電影資料館珍藏的大師幕後工作照、劇照、電影海報及手繪畫作等,機會難得,影迷萬勿錯過!
日期:即日起至2020年12月13日
地點:PMQ 元創方

「百年費里尼」 @ 電影節發燒友11、12月節目
門票:於城市售票網發售
網址https://bit.ly/3mzCAAy
查詢:2970 3300

TEXT:SAMMY
PHOTO:HKIFF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