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街邊摸摸小貓,一念之間,你或會產生了領養的念頭。不論你是誰,但凡愛貓者都擁有一個共同身分:貓奴。愛貓之人喜歡洗版式分享主子的可愛與神怪,每名貓奴的故事不一,眾多故事加起來才是人與貓的化學反應。以貓為題創作中式打油詩畫的「奴詩」,坦言「主子」是生活的轉變點,亦是創作的起點。

由離島浪浪開始
奴詩從事平面及網頁設計,以工餘時間作畫、作詩,向來工作與設計有密切關係,奴詩說他的手繪風格不及電腦畫得相似。奴詩有一段日子居於離島,下船由碼頭回家之時,總會行經島民餵貓處。他曾在專頁上分享「七級為奴」,回顧自己成「貓奴」的階段,第一級「浪奴」正是他的寫照,指自己由街邊踎底摸「浪浪」漸生「奴意」。由養貓到畫貓,奴詩直言只以個人經驗創作的話,題材會顯得太單調。創作靈感來自個人生活點滴外,他漸漸轉向改編網民故事,題材多元才能完整地講貓。奴詩在專頁上分享「七級為奴」的「成奴」經歷,配上生動圖文,將愛貓人的心路歷程描畫得淋漓盡致,以下略舉一二:
第一級《浪奴》
開始受街貓或朋友的貓吸引,經常留意牠們,但又未有實際計劃成為貓奴。
第三級《熟奴》
開始熟練照顧主子,自以為有能力跟主子溝通,經常和主子說話。
第七級《神聖奴》
不單止愛家裡的主子,更視天下貓類都為主子。為牠們謀福祉,出錢出力照料。


奴詩的兩名「主子」肥肥和二寶,看起來是普通街貓,其實毛色斑駁在灰、啡色之間,不同層次並不易畫,牠們較少出現在奴詩的創作中。

別人的經歷成詩
奴詩不是與家人同住,養貓亦不需要事先問準家人,卻寫、畫了不少人遇過的困難。《阿花》一詩講述一個女生帶流浪貓回家,起初遭父母反對,面臨棄養,但最後父親卻愛貓愛得不理女兒。領養動物會變得親近父母多於自己,這種「先苦後甜」令人會心微笑。

借貓說情
《黑白》的靈感來自他朋友所養的一對同性貓咪,貓兒的感情真摰直率,愛與不瞅不睬也要看彩數,從不遮掩。而《黑白》的原型貓咪總是十分黐纏、喜歡放閃,奴詩由貓引伸至愛無分黑白、對錯與性別。

《將罐頭》
奴詩的掛畫帶有「騎呢」的中式風格,一如他詩詞帶有仿古現代感。

粵語夠入肉
改編流行曲聽得多,改寫詩詞你又有沒有讀過呢?奴詩的作品說到不少「貓網民」的心裡。奴詩說自己不是修讀文學,戲言作品不能作為教學範本,改編沒有講求格律、平仄,只是說來順口,保留了原詩部分內容,某程度上實踐了以廣東話改唐詩和其它朝代的經典詩作。奴詩曾改編國語舊歌,但粵語的親切感始終無法取締。由插畫、改歌走向改編詩詞,一切只在於餵貓時靈感一發:「將罐頭,開莫停」,往後貪玩愈改愈多。唸書時所接觸過的經典,曾經背誦所以朗朗上口,牢牢記在每個人的腦裡,那些都是奴詩的改編題材,如今改編也但求共鳴。

街坊貓明星
鰂魚涌海山樓下拍照的人很多,海山樓的貓你又有見過嗎?相信不少愛貓街坊會認得牠。愛貓之人總不時與街貓「搭上」,奴詩亦是其中一個餵貓者,這隻街坊貓四處為家,似「呃飲呃食」,又得到三餐溫飽,過得逍遙快活。
奴詩結合了網上見到照片,創作了《神檯貓仙》,改篇自唐寅一首耳熟能詳的《桃花菴歌》,改編一句「別人笑我狂骨仙,我笑他人唔夠slim」,尚算保留了原詩的自由瀟灑。

領養、不棄養等話說得似教條,但亦是要持續提醒社會大眾,每個社區都有不少自發的組織獨立運作,很有心有力。奴詩亦試過幫忙被棄養的貓,在網上找到獨立組織「愛‧香港喵Love Hong Kong Meow」,該組織會挰救流浪貓看獸醫、尋找主人。
後記
每區都有流浪貓,與街坊的關係徘徊於熟悉與陌生之間。我們路過時能給出一點點惻隱與愛,微小生活細節成為彼此的小確幸。海山樓的街坊貓在去年的颱風山竹後不見了,奴詩懷疑是由其中一位經常餵養的街坊「收編」。
奴詩‧來詩
https://www.facebook.com/nosnoise/
TEXT : 紫凝
PHOTO : BRIAN、NICK、受訪者提供
VENUE : BREW NOTE COFFEE ROA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