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詩之人聚首一堂,興之所致,就會在瓊台樓閣吟詩作對。每每提到詩,相信大家腦海中都會浮現上述的畫面,一切充滿著 Member Only 的距離感,凡人如你我,沒有出口成文的文學造詣,生活字典裡自然沒有詩的一席。

「在詩歌的寫作中,是否仍舊存在著某種古老的法則?」詩人北島以此叩問,揭開去年《香港國際詩歌之夜》的序幕;另一邊廂,有人大膽將詩像衣服一樣混搭實驗:詩與音樂合體,詩和設計並行,詩和生活共生。匆匆走到第二年,詩歌生活節的策展人方太初希望帶出的訊息清晰明確:「詩和生活,未必如大家所想般南轅北轍。」

詩都有節日?香港人對日本和台灣吹來的市集、音樂節耳熟能詳,或未曾想過詩節的可能性,畢竟詩不外乎寫、誦、讀,如此靜態,又如何擴展成豐富節目連連的大型活動?方太初和她的團隊認為,文壇、詩壇也好,都不是大家想像中那般Insider的一件事。
「同期舉行的《香港國際詩歌之夜》每年都會從世界各地邀請大師級詩人來港交流,題材富學術深度,門檻較高;詩歌生活節的定位偏向普羅大眾,即使你是從來沒有接觸過詩的入門初學者,兩手空空來,亦可趁機釐清對詩的一切疑問,並在形形色色的活動尋回當初從詩中獲得的感動。」活動從三方面切入,包括「詩 x 生活」、「詩 x 音樂」以及「詩 x 設計」,每一項都是新嘗試,力求將詩和生活中的日常元素緊扣於一起。
詩節不單引導大眾走進詩歌生活,亦有助詩人走出迷局。所謂「Artist也要食飯」,詩人要思考如何以創作回應變或不變的社會,亦務必覓求生存之道,找出立足於世、持續發展的維生途徑。「以往每當提到文學活動,外界都會擔心吃力不討好,勞累又虧錢。藉著今次詩節,我們發現詩人們其實亦有自給自足的可能性,寫詩創作不單只是一項浪漫的興趣。」

最令方太初喜出望外的是,「詩x音樂」音樂會反應熱烈,場場爆滿,門票賺取回來的錢,有望成為下一次活動的經費,詩人和音樂人的創意付出亦獲得相應回報。「這樣的活動,能否成為詩人日後賴以為生的門路?」詩生活的後續性,將成為詩節未來數年積極探討的重心。
重點活動回顧:
-

詩與音樂
詩與歌,擁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詩 x 音樂 Music show」由詩人與音樂人通力合作,沒有「先有詩、後有曲」的主次順位,而是詩與音樂一同創作,煥發出詩韻的全新音樂形態。活動結束後,大會將作品錄製成複製卡式帶開放展覽,供大眾一邊聆聽,一邊閱讀展牆上的詩詞,改寫以往對詩的既定印象。

詩與設計
四位獨當一面的設計師,與四位詩人聯手合作「以詩會設計」,以詩碰上設計,為大家呈現他們相互的碰撞,藉此思考在香港如何發展文創產業,使文化工作有後續故事。
Follow!
https://www.facebook.com/PoeticsOfDwelling/
TEXT: 一樹
PHOTO: 活動相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