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力量之大,可以改寫人的命運,甚至改變一個社會的風氣。當年憑《潁州的孩子》在奧斯卡奪得最佳紀錄短片獎的楊紫燁(Ruby),親睹紀錄片如何影響及改變了愛滋孤兒的生活。今年她帶來新作《仁多瑪》,延續對社會的人文關懷,透過溫婉沉著的鏡頭,記錄更多活在邊緣的人生。
人文題材的紀錄片
一聽到「紀錄片」,既定印象是《鏗鏘集》式的資訊節目,或是與「沉悶」劃上等號。香港觀眾對紀錄片認識並不深,一來因主流市場缺乏多元化選擇,二來是業界資源不足。但在紀錄片導演Ruby眼中看來,時代進步已讓紀錄片發展漸見曙光。「香港觀眾偏好人文類如音樂、設計及社會文化等的題材,相比起5、6年前,多了院線及電影節上映不同類型的紀錄片。」

Ruby的新作《仁多瑪》,正是一齣與社會人文相關的紀錄片。電影講述身處在高原的遊牧民族如何面對現代化對生活帶來的改變,電影以籃球運動為切入點,探討藏族文化的承傳和變遷。「城市人多數對藏族文化有種獵奇心理,對於他們的生活並不了解。拍攝這套作品是希望呈現藏族人真正的生活方式,放牧以外,他們也喜歡體育,也會打籃球,從而讓觀眾看到現代和傳統之間的過渡性。 」

關注年輕人成長
新片中除了講述遊牧民族的籃球夢外,更加插了一段關於患有肌肉萎縮症的女孩,如何透過外來文明的協助來改變自己命運的小故事。以年輕一代的故事是Ruby作品中常見的題材,孩子及青少年的成長及轉變,向來是她關注的部分。「年輕人在短時間內的改變可以很快,在鏡頭的紀錄下亦更明顯。他們比起成年人更願意敞開心扉訴說自己內心的想法,因此他們的故事,拍攝出來總是很真摯。」

拍攝的驚喜
從外國回到香港,生於斯的她一直毋忘哪裡才是「根」。除了拍攝過以香港回歸背景為題材的《風雨故園》及關於本地青少年成長的《爭氣》外,Ruby近年更致力推動本地紀錄片發展。「香港的改變很快,很多人不會追溯本地的歷史發展及文化改變,因此更需要我們去紀錄社區的變遷。」這位曾經揚威國際的紀錄片導演,坦言每次拍攝都讓她投入一個新的世界。「每拍一齣戲,我都會有新的發現,都會有不同的驚喜。那些驚喜不是拍攝為我帶來的榮譽,而是我看到了故事裡的人的改變,感恩我紀錄過他們生命。 」

以生命影響生命
Ruby的作品一向流露著對社會的人文關懷,被歧視的同性戀人、維權的農民、無人救助的愛滋病童、及尋根的港人等等,都是她拍攝的題材。「拍攝紀錄片就是要紀錄這些被遺忘的一小撮人,紀錄他們的生活將如何改變。」如當年拍攝《潁州的孩子》紀錄了愛滋孤兒的生活,在多年後Ruby重返舊地,看到他們的生活改善不少,心感欣慰。這正是她多年來拍攝紀錄片的意義,緊守自己作為紀錄片導演的崗位,透過鏡頭下的故事,以生命影響生命。


《仁多瑪》
簡介:仁多瑪是一個位於甘肅南部的藏族村落,這個小村莊的牧民生活方式正面臨改變,傳統面貌與現代化交織在一起。電視和網路普及令牧民接觸到NBA籃球,更令這片壯麗的高原上,散佈了籃球架,如電影般的風景——牧民騎在馬背上,笑聲始起彼落的打著籃球。電影紀錄了一位遠道而來的美國教練(Bill),如何幫助牧民們實踐微小而遠大的熱血籃球夢。
放映日期及地點:
9月16日15:55(MOViE MOViE: Life is Art / Cityplaza)
9月18日 20:30 (PALACE apm)
PHOTO: FRANKY、CHANG AI MEDIA PROJECT LTD
VENUE: HOUSE BY KUBRICK
#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