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解構繩縛4大謎-可與情色無關?

2018-01-16

 SM,來自BDSM一詞,其實是幾個概念的縮寫,用作描繪人類性行為的模式,中文譯作「皮繩愉虐」:Bondage & Discipline(綁縛與性調教B/D)、Dominance & Submission(支配與臣服 D/S)以及 Sadism & Masochism(施虐與受虐 S/M)。

1. 繩縛是甚麼?

繩縛,又稱日式綁縛,日文為「縛り(shibari)」或「緊縛(kinbaku)」,概念源自日本江戶時代綑綁犯人的「捕繩術」。各派的捕繩術涵括「早縄」(在追捕犯人時快速地將對方制服並綑綁)、「本縄」(押送犯人或儀式中使用)、「拷問縄」、「破縄」等技巧。不同流派有自己的綑綁方式,若需在公開場合綁本繩,常由一人綑綁,其他人在四周圍成一圈遮擋,以免洩漏本門密術。(資料來源:Nawakiri Shin 小林縄霧 http://bittersweet.asia/

日本著名的繩縛書藤田西湖的《図解捕縄術》裡,有解說不同的綁法。

 有說繩縛亦是來自歌舞伎。歌舞伎表演不時會出現充滿戲劇張力的情節,其中描寫情慾場景的橋段為「濡れ場」,含殺戮場面的為「殺し場」,凌虐及折磨的可理解為「責め場」。「責め場」劇中角色多會遭到拷問、虐待的情節。而””BDSM” 的說法要到1980-90 年代才在西方形成,所以按此推論出,在那之前日本對 SM 的理解就是「責」。

尤以《祇園祭礼信仰記》四段目《金閣寺》中的雪責情節最為著名。

繩縛演變

捕繩術與現代日式繩縛在綁人時方法差不遠,但器材上則不同,因捕繩術是專為了不讓犯人知道如何鬆綁逃跑,會綁一些不舒服的部位,令對方掙扎便難以呼吸、暈昡、肢體麻痺。相反,現代繩縛基本上是為了舒適或玩虐而發展出來的,所用的繩都較長,初學者的話很多時會使用棉繩,但做難度高的動作及吊縛用麻繩。

捕繩術與現代日式繩縛在綁人時方法所用的繩不同。

2. 繩縛一定與情色有關?

80年代日本影視業發展快速,情色類電影掘起,席捲全球。為了吸引觀眾,電影便加入一些可以突顯女性美態的元素,繩縛便是其中之一。有賴AV電影盛行,繩縛自此便與「性」、「情慾」、「變態」等名詞掛勾,成為被污名化的詞彙。

日本AV不少有加入繩縛元素。

3. 繩縛來自日本?

繩縳世界各地都有,例如中國古時有五花大綁,多用於行刑的場合。不過普遍認為繩縛都是由日本發揚光大。為何日本對繩有特別多研究?Rika說有一說法指日本古代缺鐵,自然難以做手扣、鎖等,於是想到以繩綑綁犯人,達致監管罪犯和制止罪行的作用。而明治維新時代前,日本曾有一百五十以上個捕繩術流派,直到後來鑄鋼技術普及才始失傳。不過真確性無從考究。

繩縛的由來多指是源於日本。

4. 繩縛只分綁人或被綁?

繩縳其實不一定是二元對立,除了綁人或被綁還有很多可能性,還有自綁、吊綁等。Rika指曾有不少參加者問她,「我喜歡綁人」或「喜歡被綁」,是否不正常或病態。她解答其實每人都有選擇,不要因為社會規範而有所侷限,角色有流動性。其實繩縛性質有點像鋼管舞,最重要是參加者透過繩對自我身體進行探索。

繩縳不一定是二元對立。

 BDSM=病?

施虐/受虐的活動與想像曾被精神病學家視為一種病態,不過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在1994年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DSM-IV)中,修訂了SM作為病態的定義,把未造成明顯精神痛苦或人際交往障礙的自願性SM行為不再視為精神疾病。自1990年代起,BDSM已經愈來愈廣為人接受。

繩縛入門必修

1. 《図解捕縄術》-藤田西湖

若對捕繩術有興趣,目前最齊全的著作是《図解捕縄術》,整理各流派技法彙編而成,可以一窺各家捕繩術的風貌。不過已是2000年出版刊物,可嘗試在網上尋找庫存。

2. 《繩縛本事》-小林繩霧 (繩霧 シンNawakiri Shin)
此書被精選為入門必備,由繩界大師小林繩霧傾囊相授。「本事」兩字除指本領、技術之外,「本」也與「末」相對,取其根本、原事、原物之意。書內有不少真人示範和詳盡圖解,由淺入深教學,是一本帶領初學者入門,具豐富入門者知識的教材。

3.《繩縛初心》-Photo: Simon C
《繩縛初心》是「小彭」攝影作品系列的第一冊,是藝術家彭靖、小丁和攝影師Simon C的創作結集。繩縛原是BDSM的一種,不過近年有股潮流,以擺脫「性」以外的形態展現。攝影集內是次繩縛體驗只有女性參與,繩與綁之間,女士之間的親密的肌膚接觸,就像女孩子們交換私密一樣。

繩縛之父-荒木經惟
相信大家對荒木經惟(Nobuyoshi Araki)這個名字不會陌生,他的作品風格圍繞色情題材。包含了女性裸體、花卉、城市靜物以及東京街景等,而繩縛亦是常見因素之一。400冊攝影集,有過半數的主題都是捆綁。如果想集中看圖片,他的攝影集無疑值得推介。

荒木經惟。
#591 Cover Story

TEXT: Ellie
PHOTO: Franky、受訪者提供、網絡圖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