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見證歷史
皇都戲院的重生(下)

今次擔任皇都戲院保育計劃項目顧問的Wendy,其實與皇都戲院及商場亦甚有淵源。自1984年開始,Wendy的母親便在皇都商場開設童裝店,店名更是以她的中文名命名,因此,她整個童年都在皇都度過,她說:「小時候每天放學都會到店裡,那時與鄰舖的小朋友十分稔熟,整個商場都成為我們的遊樂場。」她憶述,從前與朋友們經常在戲院超等座的入口大堂流連玩耍,而在戲院「揸𨋢」的嬸嬸也常常跟他們玩,那時候鄰里間的純樸感情最令她懷念。

Wendy小時候時常在皇都商場裡的空地玩耍。
昔日Wendy母親開設的童裝店「韻怡」,圖中小女孩就是Wendy。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發掘歷史價值
不過曾經輝煌一時的皇都戲院,在1995年經歷了四級大火後,不少地方都變成頹垣敗瓦,直至1997年,皇都戲院正式結業並改建成桌球室,即使戲院仍在,卻早已失去昔日的光彩。直至2015年,Wendy從新聞中得知有財團欲收購皇都戲院,從事文物保育研究的她已心知不妙,因為很多被財團收購的舊建築,結果都會被清拆改建,於是她便與朋友著手研究,希望把原本只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的皇都戲院,提升為一級歷史建築,確保皇都戲院「有得留低」。

「韻怡」童裝店,後來已改為家樂鞋店。
雖然已改建成桌球室,但戲院的整體結構並未受到破壞。

就在搜集有關資料、為皇都撰寫評級報告的過程中,Wendy發掘了很多與皇都戲院有關的價值,非常值得保留。「皇都戲院是現存戰後戲院建築中最舊的一幢,在建築設計上,大家熟悉的『飛拱』,在全世界都十分罕有。這個拋物線型拱橋式桁架,是用作支撐屋頂樓板,由於戲院需要寬闊的空間,故不可在中央建立支柱,因此須要從屋頂構建桁架。此設計其實並不罕見,然而,一般建築都會以鋼鐵建造,而皇都戲院則用了水泥為材料,加上建築師通常都會把桁架隱藏,少有像皇都這樣直接外露,這反而成為了一大特色,在諮詢過很多外國專家、學者後,他們都一致認同其建築設計是絕無僅有。」
除硬件上的價值外,歷史方面,無論是璇宮或皇都的年代,也曾有很多蜚聲國際的巨星在這裡演出、 放映首輪知名西片,加上戲院是當年區內重要的休閒娛樂設施,這些集體回憶也成了最珍貴的價值之一。「當我們四出搜集資料時,很多街坊都立刻幫忙,提供了很多珍貴的歷史資料,大家都很想保留這幢建築,因為它見證了歷史變遷,也承載著昔日大家在這裡共度的快樂時光。」

1966年,皇都戲院與九龍麗聲戲院及中環皇后戲院聯成一線,於香港首輪放映電影《仙樂飄飄處處聞》。
1978年的皇都戲院後座戲票。

讓古蹟重拾生命力
最後,經過Wendy與團隊的一番努力,皇都戲院成功升級為一級歷史建築,而在歷時兩年的強制拍賣法律程序後,新世界發展投得「皇都戲院大廈」的100%業權,並找來國際保育團隊以「保皇都」、「保飛拱」、「保用途」的3保原則修復戲院,希望保留及融合五十至六十年代的歷史文化,重塑戲院部分,建設一個文化藝術表演場所,把它改成全新的文化地標。新世界發展執行副主席兼行政總裁鄭志剛表示:「保育並非只是保留舊建築,而是要形神俱備,將硬件與軟件融合,我希望讓這座古蹟重拾生命力,成為香港下一代的文化綠洲。

其實在香港做建築保育從來都不容易,除了要解決經濟效益的問題,還要保留歷史,同時創造新的價值,才能讓建築物有意義地傳承下去。正如Wendy所說,很多有歷史價值的建築都逃不過被清拆的命運,難得皇都戲院能排除萬難繼續留低,讓我們都希望修復後的皇都戲院,不單能凝聚北角居民的社區共識,更能讓香港市民甚至旅客深入認識這個地方的珍貴歷史。

吳韻怡Wendy
建築文物保育師

自小在皇都戲院陪伴下成長,大學修讀建築系,畢業後從事文物保育研究。

鄭志剛Adrian
新世界發展執行副主席兼行政總裁

一向重視創意與文化,致力保育及修復皇都戲院,令皇都重現昔日光輝。 

TEXT:JOYCE
PHOTO:WAI HO、新世界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