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代末的北角,因聚集了不少從上海來港避難的上流人士,故北角有「小上海」之稱。在這裡屹立了68年的皇都戲院,不單見證了當年「小上海」歌舞昇平的盛世,這間香港碩果僅存的大戲院,更是不少香港人的共同回憶。雖然戲院早已荒廢,更差點被財團收購及清拆改建。幸而戲院最後成功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並會進行全面保育計劃,讓這個曾經輝煌一時的地標,有機會再次重生。

有望重現戲院原貌
皇都戲院最為人熟悉的是其天台的拋物線型拱橋式桁架(俗稱飛拱),以及英皇道入口上方的《蟬迷董卓》大型浮雕裝飾。在經歷大火後,加上荒廢多時,從遠處看,龐大標誌反而為這座歷史建築添上一份神秘感!
走進戲院,最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排儲物櫃。其實戲院早在1997年結業後已改建成桌球室,拾級而下,戲院正中央除放滿了桌球枱,還有計分牌、桌球棍等。雖然再也看不到昔日戲院的熒幕、座椅,但建築文物保育師吳韻怡(Wendy)表示,戲院的結構其實並未受到破壞,當年改建的建築師只是在戲院中央位置加設假天花及地台,而斜級座椅的位置,亦只是隱藏在地台間板之後,所以將來修復後應可讓當時戲院的面貌重見天日。


國際級演藝殿堂
其實皇都戲院前身為璇宮戲院,於 1952 年落成,直至 1957 年改建成設有戲院、商場及住宅的大型綜合建築,並於 1959 年易手後改名為皇都戲院。在五十年代後期,皇都戲院與地下的皇都商場同樣成為北角區的文化地標。在璇宮戲院的年代,這裡已是著名的演藝殿堂,不少世界頂級大師或組合,如英國作曲家布列頓、小提琴家 Isaac Stern、著名男高音 Peter Pears、日本松竹歌舞團、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及風靡全球的歌后鄧麗君等的表演舞台。其後改為電影院後,皇都戲院繼續創造經典,1969年還舉行了香港首個日本電影節,而且不少經典外語電影如《仙樂飄飄處處聞》、《沙漠梟雄》 等都曾在皇都戲院上映,為不少人留下美好回憶。


位於皇都戲院正門的《蟬迷董卓》浮雕,是由中國當代嶺南畫派大師梅與天雕刻。《蟬迷董卓》題材出自《三國演義》中司徒王允派出義女貂蟬色誘董卓的故事。雕像更融合了東西方元素,把貂嬋化作希臘女神,她一手執著代表音樂的七絃琴,在前面圍繞著她的是緬甸、泰國的舞姬,還有芭蕾舞者,跳著代表西歐典雅的舞蹈,展現了東西文化的融合。

建築文物保育師
自小在皇都戲院陪伴下成長,大學修讀建築系,畢業後從事文物保育研究。
PHOTO:WAI HO、新世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