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曾經很美,但很多滿載回憶的地標和建築,已逐一殞落,剩下的,就只是一個沒有靈魂的城市。下一個富有歷史意義,而又快將消失的,會是近日傳出嚴重財困的天星小輪嗎?
山窮水盡 債務難清
新冠肺炎疫情令各行各業都大受影響,天星小輪總經理周卓賢早前公布業績,表示自2019年6月至今,天星小輪累計虧損逾7,000萬港元,要靠舉債才能應付日常營運開支,每月收入甚至不足以支付員工薪金,已達「山窮水盡」的地步,天星小輪能否度過這趟難關,現階段仍未敢樂觀。
面對財困,周卓賢坦言天星小輪正陷於兩難局面,天星小輪一方面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必須保留;但碼頭被遷移至邊緣位置,令天星小輪成為邊緣化的交通工具,被取替、遺忘也是自然不過的事。

四代碼頭 見證歷史
維多利亞港是舉世知名的旅遊景點,自1898年5月起,穿梭維港兩岸逾一世紀的天星小輪,也是香港其中一個最具代表性的標誌,曾被國家地理旅遊雜誌選為「人生50個必到景點」。


回溯至百多年前,當時交通工具的種類寥寥可數,市民若要來往港九兩岸,天星小輪便成為了唯一的選擇。那時的中環天星碼頭位於干諾道中與雪廠街交界,由1898年使用至1912年,僅以木和禾稈草搭建而成。在原地重建的第二代碼頭,使用期由1912年至1958年,採用了維多利亞式建築,也成為了第四代碼頭的藍本。至於位於干諾道的第三代天星碼頭歷史最悠久,啟用於1957年12月15日,《香港老美——老香港的美學印記》作者黃慶雄表示:「整個中環新填地是一套完整的設計,先填海,然後起天星碼頭,之後再設計一條行人天橋往返中環核心區,後來又改建成行人隧道。另一方面,由於車輛數目愈來愈多,政府再在天星碼頭前方興建了第一個多層停車場,最後再起大會堂,規劃相當完善。」直至2006年,為配合中區填海工程,第四代中環天星碼頭遷至現址沿用至今。

1957年有關第三代中環天星碼頭落成的剪報


位於海運大廈的尖沙咀天星小輪碼頭 ,落成於1906年,並在1950年代重建,與鄰近的尖沙咀鐘樓同樣是百年古蹟。

維港經典 與「星」結緣
至於與天星碼頭關係密不可分的天星小輪,之所以以「星」為名,原來跟創辦人米泰華拉的信奉的宗教──古波斯拜火教有關。印度企業家米泰華拉在1852年創辦了「九龍渡海小輪公司」,以一艘名為「曉星」的蒸汽船接載乘客。身為火袄教徒的他,便以代表光明及純潔的五角星宗教圖案作為公司標記,後來在1898年被九龍倉集團收購,「天星小輪公司」正式成立,由於每艘船均以天上的星星命名,所以又叫天星小輪,船名包括了日星、午星、夜星、北星、曉星、輝星、銀星、熒星等。

木座椅上的星星圖案原來也有三代之分,由左至右分別是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能否一次過看到三代出品,就視乎你的運氣了。

時至今日,擁有9艘雙端船的天星小輪公司,就只剩下中環和灣仔至尖沙咀兩條航線,成人收費只需$2.6至$4.2,是最便宜的「過海」交通工具,與同樣擁有過百年歷史的電車一樣,收費完全追不上通脹。生活在這個事事講求速度的城市,趕不上時代步伐的「經典」,是否只適合用來懷緬?當熟悉的東西在不知不覺間漸次消失,大家才記得要珍惜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