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街小巷、溝渠牆壁之上,那些讓人不明所以的文字和圖案,難不成只是單純無聊亂畫之故?無論是何種形式的記認,簽名、噴漆、貼紙或壁畫,或許被視為離經叛道的行為,卻構成一幅幅獨特的城市風景畫。姑勿論塗鴉是街頭藝術還是破壞公物,它終究為社會留下印記,同時連結城市空間的脈絡,如果下次在某個轉角遇上塗鴉,有沒有想過用另一種視覺去審視這種精神?
HKwalls 城市導賞
塗鴉的生命可以很短暫,無法預測甚麼時候會被擦去,若它們被確認存在,或多或少反映一個地方的個性及開放程度。在太平山街小社區,就呈現了一種和諧的凝聚力:Jason和Stan今年中發起HKwalls活動,於一星期內找到不少「捐牆者」,並邀請十多位來自台灣、歐洲和本地的藝術家,合法地美化牆這些壁,亦不失在街頭自由發揮所思所想的真義。


國際知名的英國藝術家D*face在HKwalls活動期間趁機來港參與,Jason說這幅作品保留了D*face一貫的風格,但特別之處在於他將中間位置留空,呈現原有牆身的粗獷質感及標籤,以紙模和噴漆作為畫具,用了大約一天時間完成。



香港有許多舊唐樓,由於許多沒有大閘,可直達天台,讓塗鴉者有機會長時間逗留創作,成為不少塗鴉者的創作勝地,如深水埗、銅鑼灣一帶。來自意大利的藝術家Barlo得到屋主許可,在太平山街的唐樓屋頂噴繪了一隻形態有趣的動物。

塗鴉 走入社區
容許多元性的事情在自己所屬社區發生,在現今社會可謂難能可貴,街頭藝術在公共空間的作用,在於可以連繫社區,對居民或店主來說,不失為一次美好體驗。

Jason講述活動進行期間曾有警察到場,幸好任先生願意下樓替他們解圍︰「當時已是凌晨2、3點,他們打給我說有麻煩,我向警察解釋是自願讓他們畫,有這些畫都不錯呀,有部分畫得好靚。」
捐牆者:Yoga Bam Bam店主Melanie (右)
店主Melanie十分欣賞佈滿整個社區的各種塗鴉,於是主動要求HKwalls為她店舖鐵閘噴上圖案,更與塗鴉界的藝術家熟絡起來。鐵閘是其中一種塗鴉常用的媒介,這是4Get在太安臺附近繪製的作品。

HK Walls發起人
Graffiti 中英兩解
中文「塗鴉」兩字,源自唐朝盧仝的一首「示添丁」詩︰「不知四體正困憊,泥人啼花聲呀呀!忽來案上翻墨汁,塗抹詩書如老鴉。」後人將即興之作或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字,統稱為塗鴉,基本上帶有貶意的意思。 – 摘自《塗鴉香港 – 公共空間、政治與全球化》一書
塗鴉的英文是graffiti(複數)及graffito(單數),兩字皆從意大利文的「亂寫」借用而來,並起源自希臘文的「書寫」:γραφειν(graphein)。英文graffiti意為「非授權的公開書寫文字」,無論是在公共空間的文字、圖像、噴漆或貼紙,都可被泛稱為塗鴉。
TEXT.MICHELLE
PHOTO.FRANKY、WAI、由受訪者提供&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