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認識一個地方的歷史和文化,不一定非要透過歷史古蹟或是博物館,有時候可能只是一些擦身而過的物件,當中其實就蘊藏著當地的歷史脈絡。譬如一個郵筒、又如一塊簡單的街道路牌(街牌)。說到街牌,香港作為一個交通發達程度聞名於世的地方,一套簡明的街牌設計自然必不可少。除了方便認路,街牌上的資訊又或其演變的過程,其實都藏著一段關於此地的發展史。



近日,關於街牌也有一些熱論。一來,是五一期間,不少中國遊客手拿麥記餐在「麥當勞道」打卡一事,在網絡上也掀起了對於不同街牌、不同街道名字的探討。二來,便是路政署在立法會提交文件中,提及計劃將中環、大圍、荃灣三地的街牌字體改為「文悅古典明朝體」,稱該改動可為當區「注入較為濃厚文化氣息或氛圍」。前者是與街牌歷史有關的有趣熱話,而後者卻可能深深影響往後街牌的設計發展。

需知道,我們在街道上常見的街牌,其實是在經過了幾個年代的演變和發展,才有今日的設計模樣。在過去,香港曾出現過多種款式的街牌,無論是在形狀、字體、設計、資訊上,都和如今的有著很大的差異。一直關注路牌設計,更成立「道路硏究社」的邱益彰(Gary)就記錄、整理了關於香港路牌的歷史和發展。
香港街牌設計的演變
19世紀末,香港常見的街牌是以「T」字的外框呈現。T字牌的上半部以大楷英文寫出街道名稱,下半部則是從右至左的街道中文名稱,通常掛於建築外牆上或街道的磚牆上。直到60年代開始,才推出長方形街牌,而牌上的中文字則是到70年代才大致統一成從左至右書寫。不過此時的街牌也只是純粹標示當處的街名而已,並沒有其餘的功能。

直至2004年的新設計,Gary形容那是街牌設計的一次重大改革。新設計為街牌加上了左右箭咀以及街道號碼,使街牌能夠清晰地指出街道的範圍以及當前的位置。除此之外,也將原本只面向馬路的單面設計改為雙面,讓行人也能看清街牌的指示。這款非常實用的設計也就是沿用至今,我們所見的款式。

曾出現於街牌上的各種字體
除了形狀和資訊外,街牌的一大重點就是其所使用字體,也是這次路政署所提出要改動的部分。事實上,街牌的字體並不是從未變過。在過往,香港街牌上就曾有過形形色色的字體。只是英文字便曾用過「Arial」、「Gill Sans」、「Helvetica」,以及「Transport」等多種不同字體。現時香港所用的「Transport」英文字體,則是50年代英國特別為道路使用而設計的字體。字體經過多次實驗和測試,確保道路使用者在不同狀況下都能容易辨別、閱讀出路牌上的訊息。是一款兼科學與美觀的道路專用字體。



至於中文字體則依照年代而出現過「工務體」、「監獄體」和「全真粗黑體」。和英文字體不同,中文並沒有發展出一套經反覆實驗後的道路專用字體。70年代前,所使用的字體為「工務體」,由工務司署製造而得名,字體最特別的地方就是筆畫始末都會有誇張的「喇叭口」風格。後來由監獄署(現時的懲教署)接手製作,粗獷的字體開始收斂,也變得工整,字體也有個模糊的統稱叫「監獄體」。直到1997年,街牌開始以電腦字體製作,中文字就漸漸變成現在常見的「全真粗黑體」。




理應繼續進步的路牌設計
回顧這些街牌的設計演變,其實就像是在看一個社會的變遷。「路牌設計其實都是反映某個年代的實際情況,譬如曾經使用『Arial』字體的90年代中期,就反映出了當時人才流失和電腦化的狀況,社會開始不太重視設計,而是直接使用簡單的電腦字體。」一直期望香港路牌設計能繼續進步的Gary,在看到路政署這次以「注入較為濃厚文化氣息或氛圍」為由,直接更改街牌字體的做法,頓感失望。


Gary並不質疑是次打算改用的「文悅古典明朝體」的美感。這款字體的確有它特別的地方,但Gary所考慮的是字體是否適合用於街牌的設計上。撇除美觀考量,在辨識度和閱讀上,「文悅古典明朝體」確實有明顯的問題。首先字體的粗幼並不一致,若於白底且反光的街牌上使用該字體的話,要在日光下閱讀街牌上的訊息並不容易,駕駛者可能需要減速來看清街牌,隨時引致擠塞或交通意外。除此之外,「文悅古典明朝體」的英文字型重心很高,以致細楷「c」和「e」、「a」和「o」非常相似,道路使用者需要花更多時間閱讀街牌上的內容。

更嚴重的是,這款字體的字庫並不齊全,有些地方名稱的用字都沒有對應的字體,如眾安街的「眾」字、港鐵大圍站的「鐵」字、深水「埗」、「鰂」魚涌等均無法顯示。屆時可能需要人手額外造字,徒增成本;又或會於新街牌上,看見無法顯示的亂碼或格格不入的「新細明體」。


「我覺得是一個設計上的倒退。」Gary認為,如果只是想為當地注入文化氣息,並非是透過改變路牌字體來達成,反而有很多不同的宣傳、佈置方法可以做。在關乎道路安全的路牌設計的長遠考慮中,隨意地更改設計並不可取,而明顯,制定計劃的當局根本不明白路牌字體的意義。
Text:Vincent
Photo:道路硏究社、李伯伯街頭書法復修計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