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萬千候鳥飛來香港的季節

2018-03-13

夏末秋初,候鳥每年周而復始地往南遷徙來到渡冬地,現在踏入春季,候鳥又再次漂洋過海,途經香港補充能量後,再回到北方繁殖下一代。走進米埔,在觀鳥屋中靜靜守候,可以看見成千上萬的候鳥在這裡歇息覓食──徜徉天空的遊牧民族,就在眼前的咫尺距離。

Lydia說最佳的觀賞時間是依據潮汐漲退而定,潮漲時候鳥便會飛近觀鳥屋。

追蹤候鳥

候鳥的追蹤之旅乃期間限定,在每年三至四月,於南方過冬的過境鳥會飛返北方,這時來到米埔濕地,便可捕捉到候鳥身影。有些候鳥每年飛行逾萬公里,由北極圈途經東南亞,最後抵達澳洲及紐西蘭;而香港正是位於「東亞──澳大拉西亞飛行航道」上的中心位置。香港雖為彈丸之地,卻得天獨厚擁有米埔內后海灣濕地,那麼米埔又是怎樣得到一眾候鳥垂青?

Lydia正以50倍的單筒望遠鏡觀賞候鳥,更可以配上iPhone拍攝。

米埔生態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的高級培訓主任彭莉恩Lydia解釋:「米埔是一個絕佳的濕地,生境多樣性很高,在這裡可以看見紅樹林、蘆葦叢、基圍等等,候鳥在這裡都可以找到牠們喜歡的食物。」在面向泥灘的觀鳥屋靜靜觀望,可以看見逾千隻涉禽(wader,長腳的涉水鳥類)如反嘴鷸、大白鷺,以長長的腳在后海灣泥灘涉水行走,低頭覓食。原來后海灣泥灘被列為禁區,是國際重要濕地之一,每年有大量淤泥及有機物流進灣內,孕育大量無脊椎動物如昆蟲和甲殼類,是候鳥的重要食物。

黑臉琵鷺
黑臉琵鷺是米埔濕地的貴賓,全球只有約3,900隻,以韓國為繁殖地並在台灣、香港、內地南方沼岸及一些東南亞地區渡冬。因長有黑色、扁平的長喙,像琵琶而得名,覓食時長喙會像湯匙一樣,在水中往左右兩邊攪來攪去,樣子十分趣怪可愛。(By John and Jemi Holmes、Fion Tse)

普通翠鳥

雖叫作普通翠鳥,但其實一點也不普通。米埔看見的鳥類多為白、褐、灰的顏色,但普通翠鳥的羽毛卻帶有鮮艷的翠綠色和橙褐色,令牠們榮登最吸晴的雀鳥之一。(By Angus Lau、Max Willis)

遷徙的威脅

長達萬多公里的遷徙旅程,是候鳥生命中最大的難關,候鳥不惜冒著體能極限、天敵威脅等危險,每年像遵守約定般完成遷徙任務。當我們以為雀鳥保育的議題離我們生活很遠,香港卻正正是成千上萬的候鳥遷徙時的中轉站。「說到海洋保育,人們覺得經常接觸的海鮮與自己的生活相連繫,也容易坐言起行,如少吃一點海鮮。然而候鳥也是生態系統中重要的一環,但人們卻可能不知道可以做些甚麼來幫助候鳥。」

Lydia說,在米埔出現的一些候鳥族群正在減少,像是鶴鷸的每月平均數量已由十年前約800隻,下降至只有200隻。不少候鳥依水而生,「東亞──澳大拉西亞飛行航道」有多達5千萬隻候鳥使用,但全球有約45%的人口都在這航道上居住。雀鳥與人類一同享有這片天空和土地,但人類的發展如填海和興建貨櫃碼頭,為候鳥遷徙帶來沉重壓力。Lydia說:「雀鳥不似我們可以親口說出自己的困境,但牠們現正受到的威脅卻是由我們人類造成。人類既然有能力,為甚麼不去改變?其實想得簡單一點,減少消費,減少海岸發展的壓力,已經是在幫助候鳥。」

鸕鷀

群居的鸕鷀,喜愛集體盤踞整棵大樹,但牠們腳下的大樹可要遭殃了。鸕鷀所佔據的大樹枝椏,會被牠們的白色糞便染成斑白,像是鸕鷀在裝飾聖誕樹一樣。(By Lai Nga Yee、Neil Fifer)

鳳頭潛鴨

如果你以為鴨子不會飛,那就錯了。被人類圈養的家鴨,逐漸失去了遷徙飛翔的本領,但潛鴨屬冬候鳥,能從西伯利亞等地,飛逾萬公里來到華南地區過冬。而善於潛水覓食的牠們,常常會在你以望遠鏡捕捉其身影時消失掉。(By Neil Fifer)

Let nature speak

Lydia從事環境教育逾十年,她有感自己肩負著使命:「即使是力量微小,我也想做自己認為是正確的事。其實我很想人們明白到,人類並不是最強,大自然才是最強大的。所以我一直在想let nature speak這件事,置身在大自然的環境,走過被紅樹林包圍的浮橋,見證萬千雀鳥騰飛的一剎那,便會有種難以言喻的感動。」

INFO
追蹤候鳥之旅
行程包括泥灘浮橋體驗、學習鳥類習性、生態、配合最佳潮水時機觀賞候鳥百態等等。
日期:3月至4月
活動時間:6 小時
地點:米埔自然保護區
Website: www.wwf.org.hk

#599
TEXT SNOWY
PHOTO CANDY、WWF HONG KONG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