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舊物新玩

2017-08-17

有人說潮流像循環不息的宇宙,七八十年代陪伴過不少香港人的童年玩意如今再度復興。不過不是甚麼舊事舊物都經得起時代洗禮,就像紅梅婆婆揀紅梅一樣:「爛咗果啲會壓扁嗮,最靚嗰啲會行到穀倉果度。」只有真正具有內涵趣味的玩意才有資格reboot,並注入新生命。

舊玩具透視經濟
舊玩具跟香港經濟發展有著說不清的淵源,五十到八十年代,玩具更可說是掌握著整個經濟發展的重要命脈。二次大戰後,香港以塑膠工業發跡,除了膠兜膠碗等日常用品,還有膠公仔;而隨著經濟起飛,小康之家開始有能力為兒女添置玩具。到了七十年代經濟轉營,電子業冒起,除了成人世界的鐘錶業,便是小朋友趨之若鶩的電子玩具。可以說,玩具令香港昔日的工業推至高峰。

玩具輪流傳
1. 從無錢買玩具到去荔園
六十到八十年代,香港玩具生產量直線上升,對外出口增加,連同香港人的生活質素也有所提升,部分家庭開始有能力買玩具給子女,甚至帶他們往荔園主題樂園。

2. 從搪膠到超合金
公仔分為搪膠和超合金物料兩個年代,六七十年代推出搪膠公仔如超人、幪面超人,到後期有超合金玩具如鐵甲萬能俠、火車組合。

今天的figure手工精美像真,也可擺出更多姿勢,卻欠了模型自行一手一腳組裝的趣味過程,是玩法變了,還是大家連玩都開始懶?

3. 從模型到Figure
八十到九十年代,一齣《機動戰士高達》迷倒不少少年,他們從文具店買下模型日砌夜砌,從數十元到數千元的Perfect Grade。近年模型風潮轉到不用組裝的figure身上,本地品牌Hot Toys手工更是冠絕全球。

搖搖花式多:力拔千斤、雙龍出海、巴黎鐵塔、蜻蜓點水、帶狗散步,當時大家無時無刻鍛鍊,在校內球場一較高下。

那些年,我們玩過的舊物
1. 搖搖
八十年代搖搖在香港興起要多謝汽水廠。當時汽水公司大肆宣傳,買汽水換購搖搖,更從外國找來高手走入學校表演,怎能不迷倒全港中小學生?當年許多商場均乘著熱潮舉辦搖搖比賽及表演,令搖搖狂熱持續一段長時間。

發泡膠飛機色彩鮮艷款式多,最重要是價格相宜。

2. 發泡膠飛機
一塊塊發泡膠組件,由小朋友親手組裝成飛機。相比人手摺成的紙飛機有更穩定,而飛得更遠。

八十年代卡片機””Game & Watch””,最知名遊戲包括《大力水手》、《大金剛》,全部由任天堂開發。

3. 卡片機
最早期的手提遊戲機名為””Game and Watch””,對當年小朋友來說算是比較奢侈的玩物,後期還推出了摺合式卡片機,具有雙屏幕,玩法更多樣。

當年有黑心玩具店老闆刻意將閃卡抽起進行炒賣,令小童花費數十元也得不到一張閃卡,血本無歸。

4. 閃卡
當年《龍珠》及《聖鬥士星矢》大熱,這類閃卡成為不少小朋友的搶購對象。玩具店門外總聚集著一群眼神相當饑渴的小孩,他們在等著其他人扭卡,當扭卡的小孩扭到已經擁有的同款閃卡,便會向其他小朋友提議交換或收購,是很多小朋友第一次學習市場價格可升可跌的炒賣集散地。

當年小朋友大概都不知道甚麼是超合金,但聽到名字有「超」有「金」便知道是勁。

5. 黄金俠
小朋友不吸煙,但很多小朋友八十年代都手持一個打火機,當年一系機械人卡通片均推出玩具模型,不過普及至「梗有一隻在小朋友手上」的定非黃金俠莫屬。

據稱能在三分鐘內還原扭計骰的都是天才。

6. 扭計骰
由匈牙利建築學教授暨雕塑家Rubik Ernő於1974年發明的機械益智玩具,最初的稱作Magic Cube。當年有小朋友絞盡腦汁仍不能還原扭計骰,於是把所有顏色貼紙重新執位,以超技術完成挑戰。

7. 魔術蛇
又叫魔蛇或蛇方塊,玩法是隨意扭出不同形狀或動物形態,跟扭計骰的最大不同是沒有規範,變化非常多。

時移勢易,現在的小朋友已不愛拿槍,就連賣氣槍的文具店和玩貝店也不復再。

8. 氣槍
九十年代不像現在,大人小朋友都愛警察,小朋友更經常玩「點指兵兵」遊戲,扮警察拿著槍扮英勇人物。氣槍主要是利用氣壓令子彈發射,子彈是一顆圓形膠珠,稱為「BB彈」,後來「BB戰士」的名字由來也是這樣得來。

現時香港幾乎所有玩具工廠都已北移,只有””Made in China””的玩具,再沒有””Made in Hong Kong””。不過不少玩具憑著自身魅力,經過一輪翻新復刻,熱潮在今時今時依然得以延續。

#455
TEXT: RINGO   
PHOTO: WAI, FRANKY, TED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