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說過「六、七十年代以前的香港是另外一個世界。」隨著經濟急速發展,香港的城市面貌有著很大的改變,不少人想從舊照片中回顧昔日香港,可惜大部分都是黑白舊照,未必能反映當時最真實的一面。有見及此,網上有一班由八、九十後學術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在 Instagram (IG)開設帳戶 “Old HK in Colour” 分享以人工智能(A.I.)技術重塑色彩的香港舊照,並添加動態效果,讓大家可以透過色彩圖像認識香港歷史,並藉以推廣保育文化。

賦予舊照新色彩
早在彩色菲林普及前,歐美已開始以人手用水彩為黑白相片上色,而隨著科技的發展,這個過程如今全由 A.I. 取代。「我們會從網上、朋友或支持者當中收集黑白或Sepia(深褐色)的舊照,透過 A.I. 技術提高照片的像素和品質,再以人手在電腦為照片上色。」“Old HK in Colour”的團隊表示。而為確保照片能填上正確的顏色,他們更會從當年的報紙、文獻、雜誌及影片中搜集資料再作分析,這過程往往需花逾一小時,才能完成一張圖片的色彩重塑,讓舊照重生。


昔日香港的簡樸生活
你知道在四、五十年代,香港人的衣著有甚麼特色嗎?經過色彩重塑的照片,不單只把香港的街道狀況呈現出來,也從當時人們的衣著和日常中,了解他們樸實無華的生活及文化面貌。「我們的照片大多展示了四、五十年代的香港都市面貌,除了維多利亞城(即現今中西區及灣仔一帶)的壯麗建築,你也可看到市民的生活雖然較為艱苦,居住環境較惡劣,但仍然努力地過活的一面。」團隊透露,在這些富歷史價值的照片背後,存在著很多教人津津樂道的故事以及歷史小知識,而他們亦會定期於IG stories以問答形式逐一告訴大家。


彩色照片何時普及?
彩色菲林(Autochrome)早於1903年由法國Lumière兄弟發明。直至1935年,美國柯達公司把彩色菲林(Kodachrome)推出市場發售,不過,由於價格偏高,於五、六十年代仍未在香港普及。直至七十年代,彩色菲林的價格有所回落,才開始廣泛流行起來。
照片以外的錄像紀錄
除了富有歷史價值的相片,也有不少以維多利亞城為主題的黑白紀錄片流傳至今。團隊表示,如未來有充足的人手及資金,也會嘗試以 A.I. 技術為片段添上色彩,讓大家對舊香港有更深厚的認識。


香港有不少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物,最終也難逃被拆遷的命運,只可以於這些舊照片中懷緬。在著重城市發展的同時,也許是時候重新思考保育的價值和意義。
Old HK in Colour
Instagram:Old HK in Colour
PHOTOGRAHER:Harrison Forman(1904-1978)
SOURCE: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waukee
圖片授權:Old HK in Col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