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腦海裡,已拍了一部電影,再用文字演繹出來。」羅耀輝說。
90年代末投身香港電影編劇的羅耀輝(Andy),因緣際會下入行,至今20年,一直沒有離開過全職編劇的崗位,亦沒有賺外快「幫補」,他用「捱」字形容,「香港做編劇是非常刻苦,而且是孤獨的事,賺的也不多,生活無保障。」堅守至今,他有他的原因,早已超乎物質價值……
想放棄時,電話總會響起……
剛剛提過,香港編劇非常被動(除了少部分電影公司顧用全職編劇,大部分編劇都是等待相熟的導演或電影公司找自己「埋班」),沒有經濟或月薪保障,終於「等」到電影開拍,初入職的編劇人工也不高,兩、三個月的工作,只換來五位數的收入,平均數比一般片場內的工作人員更低。
Andy入行初期,捱過不少苦頭,「拍完一部戲,收到錢,不知甚麼時候才有下一部,只能『慳住洗』。」每年維持創作兩、三部劇本,直至2010年左右,「當時沒有人找我寫劇本,等也不是辦法。」在一個「口停手停」的世界,沒錢是不可能生存,他想過轉行,索性考一個經紀牌照,「拍住阿哥」做地產。每次「放棄」念頭出現,電話就會響起……電話聽筒的另一端,傳來相熟監製的聲音,帶來新機會。


不離開的理由
「有些價值,可以比『買樓』或物質,更遙遠。」堅持20年絕非易事,咬緊牙關,全因被創作劇本過程所吸引,「像建構一個世界,甚麼都是虛假的,卻會帶來了真實情感;而劇本創作,不用花錢,沒有成本,把心中所想寫出來,它可能會變成一種價值,這件事太『著數』了。」而每次作品搬到大螢幕時,出席首影,直接看見、聽見觀眾的反應,如某一場戲的對白令他們發笑,總會有莫名的感動,滿足感並非其他工作能給予。「看著100多分鐘的影片,想到由零開始,經過了無數個工序而誕生,都會覺得多神奇的一件事!」
有點可惜是,「好電影,大家都把焦點放在導演身上;相反編劇沒有人認識,他們應該得到更多的關注,得到更合理的待遇。」苦況不為外人道,2013年,他執導自己編劇的處女作:《重口味》其一個短編故事,近年再次自編自導《幸運是我》,大名終於被人留意。

羅耀輝(Andy)於1997年入行,原本主修酒店管理,報讀香港電影編劇家協會舉辦的編劇訓練班後,透過朋友認識谷德超而入行,首部編劇作品為《玻璃樽》(1999),陸續創作了《玉女添丁》(2001)、《絕世好賓》(2004)、《小白龍情海翻波》(2004)、《大佬愛美麗》(2004)、《神經俠侶》(2005)等26部電影劇本。近年,同時兼顧編劇及導演身份,執導《重口味》 (2013)、《幸運是我》 (2016)。
TEXT:RENEE WU
PHOTO:Franky、部份為電影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