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緬甸|仰光 義遊拍攝手記

周莉齡(Asia)是不折不扣的本地薑,敢作敢為、愛冒險,仍然在學的她,早已認清自己對電影的熱愛。去年,她毅然參加青年廣場舉辦的納米電影大師班拜師學藝;然而,電影又豈只是光影段落的排列聚合?Asia明白,好的作品講求真實性,而貼近人心的真情流露往往不在書本學堂,而是散落於生活環境之中。就這樣,Asia本著心中的一團火,追夢追到去緬甸義遊,擔任拍攝志工。世事無絕對,未學行,也可好應先出走一下。

當緬甸義工要做甚麼?
1. 學習伐木煮食
2. 農務工作(收割粟米)
3. 英文教學

簡樸生活 啟發拍攝
緬甸並非港人旅遊的首選,對Asia來說,若非當初獲青年廣場邀請成為青年大使,在緬甸義遊之旅中負責拍攝紀錄片,亦不會這麼年輕就踏足這片土地。旅程中,Asia除了日常拍攝工作外,亦參與工作營的義務工作,包括砍柴、種米,體驗當地的風土人情,暫時放下香港的急速節奏,走進素樸清幽的生活。

回顧十多日的義遊之旅,Asia體會甚深。難得從異國回望,Asia概嘆,香港的物質生活來得太理所當然,致令人在日常中無意識地造成很多浪費。旅途中,Asia不斷探索紀錄片的拍攝精髓,鑽研如何捕捉人們當下最真實的一刻。「我發現,紀錄片是當下一瞬的事,很多畫面只會出現一次,錯過了亦不能強求。」遊走緬甸的日子,令她的觸覺變得更敏銳,更啟發她拍攝下一部科幻片,探討存在的本質以及人的意識,當中包括她在義遊中的啟思和得著。作品現正處於後製階段。

你說,緬甸到底有甚麼?
仰光的飛短留長
「這張相片是在迎光一間理髮店門外拍攝。在緬甸有很多這種開揚的店舖,不像香港般閉門造車。而內裡的裝潢亦通常是色彩繽紛的,令遊客經過時都不禁細看。猶記得當時在店內遇到一位正在剪頭髮的小孩,他渾圓有神的大眼睛看著我手上的相機,那一刻令我感覺到那裡的兒童對凡事都感到好奇,反應直觀又純粹。」

農場有班「飯桶」
「在Work Camp時,小孩子都會自發性地幫助農務工作,別小看他們手上收割的稻米,粒粒皆是當地舉足輕重的食材命脈。在緬甸,米飯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食,幾乎一日三餐都吃米飯而不會感到生厭。猶記得Work Camp遇上那班小孩,是標準的『飯桶』,一個大碗盛載著香港人二至三餐分量的白飯,他們毫不費勁地一餐吃光。」

跳民族舞,也要學電腦
「緬甸是一個雲集多個不同少數民族的地區,每當舉行祭典,大人小孩都會穿著代表自家文化的民族服飾登場,滿場的華美服飾本著和而不同的精神交流獻藝,展現出當地文化的多元性,好不壯觀。別以為民族風就等同落後,這張相片後面的建築物其實是一間電腦中心,供當地人學習使用電子通訊機器,珍重自身文化的同時,亦積極開放與世界接軌。」

最後一代長頸族
「相中的婆婆已屆九十歲高齡,她自九歲開始縛頸,是我們團隊不惜穿州過省也特意拜訪的最後一代長頸族人。當地人視頸圈為身份地位的象徵,頸上的金圈愈多,代表社會地位愈高,愈受到族人的尊重。頸圈一旦套上就不能取下,可謂一生的沉重承諾。」

闖進鏡頭裡的好奇眼晴
「我相信拍攝是一件雙向的事,攝影師選材取景,景物亦會反過來選擇鏡頭。如這張相片的誕生,實屬無心插柳:當時看到這家民宅的大門非常別致,舉機之際,屋內的這個小孩突然探頭出來察看,成就了這獨特的一幕。仰光剛改革開放不久,城鄉仍然封閉落後,外來客的一舉一動都會令當地居民又驚又好奇。就好像這楨相片中的小孩一樣,仍然保有現今世代買少見少的童真旨趣。」

大金寺Shwedagon Pagoda

金碧輝煌的信仰中心
宗教,是東南亞人的精神支柱。仰光大金寺(Shwedagon Pagoda)為緬甸當地最有名的寺廟,建築表面鋪滿金箔,日夜的景色各有不同,每日吸引大量遊客和信徒參拜朝聖。當日Asia抵達寺廟時已近黃昏,人們默然靜坐禱告,場內散發著一股莊嚴清淨的氣氛,單是身處其中,身心也跟著放鬆下來。而他們虔誠的神態,是Asia在整趟旅程中所經歷的一個深刻畫面。

Profile
周莉齡(Asia)
年青電影創作人
「生於亂世有種責任。」Asia關注本土社區動態,希望借影像來紀錄保留香港人的人文故事。

#568
TEXT: 一樹
圖片:受訪者提供、Nick、青年廣場「義世組– 國際義工大使」隨團攝影師劉德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