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緬懷童星時

2017-08-30

孩童長大得快,走在廿一世紀,相信沒多少觀眾會記起現時童星的名字。相比起五六十年代的童星,不少一直醉心演藝事業,觀乎年屆花甲的馮寶寶仍活躍於影壇。或許現代已沒有童星,大多只能稱為小演員,因為還未能稱得上「星」,已為學業前途等理由離開表演行業。童星年代,像已一去不返。

《大時代》中飾演童年方展博的黃寶龍,演技自然,唐寧則以可愛臉蛋取勝。

落伍倫理片
五六十年代,不少電影走倫理劇路線,如《慈母淚》、《可憐天下父母心》等,文化研究人曾肇弘指,這些戲種多需要大量小演員演出。就像1960年的《可》就用上了馮寶寶、黎小田和王愛明三位童星。然而自九十年代後期電影業走下坡,倫理題材幾乎於絕跡港產片,即使有,票房也非常慘淡。

光看近年比較出色的導演彭浩翔,2014年的倫理片《香港仔》也用上小演員李汶桂飾演「醜小鴨」,然而連內地票房在內,也只收八百三十多萬。相比他沒有進內地市場的前作《低俗喜劇》大收三千多萬,數字說明了倫理片於今天幾乎是票房毒藥。

1960年《可憐天下父母心》以一眾童星為主角,能成為經典,可見當年童星的吸引力。
著作《童星‧同戲》收錄以童星當主角的電影海報,中當很多作品以倫理劇為主。
電影《香港仔》用上了小演員李汶桂飾演「醜小鴨」,票房相當慘淡。

童星中的童星
曾肇弘指,馮寶寶於當年眾童星中,成就最高,拍片最多,可謂童星中的童星。他說︰「她父親馮峰創辦『寶峰影業』主力捧她,公司標記也是她的肖像,估計是參考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的女神logo。」寶峰製作馮寶寶有份參演的電影,片頭字幕中會特別標明「天才童星馮寶寶」。至於馮寶寶當童星的感想,竟然收進《問我》一曲中。馮寶寶親述指,當年她將感受寫成散文,黃霑消化後作成歌詞,由她童年仰慕的黎小田作曲,歌詞內容盡是她當年當童星的心聲。

靠電視台成名
七十年代以後,童星不靠參演電影走紅,而是電視。曾肇弘說︰「尤其是香港電台,王書麒和路家敏的《小時候》(1977年),到後來鄭柏林主演的《柏林週記》(1990年),都是令童星出名的地方。」香港電影資料館曾出版《童星‧同戲》一書,主要研究五、六十年代的香港電影童星,不包括七十年代,大概源於七十年代的童星不從電影中誕生。

進展到今時今日,在電視劇中飾演「悠悠」一角而為人認識的楊鎧凝(Celine),幾乎是近年能讓人記住的唯一童星,但也只是參演過數齣電視劇,其他曝光機會來自廣告。曾肇弘說︰「本地影視業影響力下降,今不如昔,雖仍有童星彈起,但媒介不同了,走紅時間亦短了。」

Celine是近年少有的童星,但演出寥寥可數,最為人認識的是無綫劇《愛我請留言》中的演出。

歷年童星
五、六十年代
馮寶寶、阮兆輝、鄧小宇、徐小明、石修、陳寶珠、蕭芳芳、王愛明、李小龍,這是個童星當道的年代,事實上還有更多,只是這些名字較為人熟悉。童星時的李小龍以1950年參演的《細路祥》為人認識,其實他3個月大時已經初登銀幕,於美國大觀公司攝製的《金門女》亮相。而阮兆輝則有「神童輝」之稱,能演能唱,是影圈的搶手貨。其他如鄧小宇天真直率,徐小明正氣懂事,石修氣質彬彬有,陳寶珠眉清目秀,蕭芳芳我見猶憐,王愛明的沉默嫻靜,各自有獨特氣質,獨當一面。

童年時的石修多演公子哥兒
阮兆輝在《父與子》中的演出
王愛明在《後門》中的演出

七、八十年代
王書麒和路家敏這對孖寶,可說是這時期最紅童星,兩位初時一同參演無綫兒童劇《小太陽》(1976年),翌年拍攝香港電台的《小時候》,以小孩子的目光看成人世界,當年來說甚有新鮮感。其他童星包活馮志豐,曾於《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中扮演過童年版的郭靖和楊過,是多個版本中令人留下最深印象的童星。另外《富貴迫人系列》當細細妹的關佩琳,與李麗珍、董驃和沈澱霞對戲,精靈鬼馬演技絕對不輸老行尊。另外還有《最佳拍擋》中飾光頭神探兒子的「光頭仔」,及演員李家鼎孖仔李泳豪和李泳漢,常於無綫劇出現。

王書麒(左)和路家敏(中)在香港電台劇集《小時候》中演出
李泳豪
李泳漢

九十年代後
九十年代初的童星icon只有鄭柏林,雖然當時也有當過歌手的戴夢夢出道,及樣子十年如一日的唐寧,還有於《大時代》中演童年方展博的黃寶龍,但風頭都被「小柏林」蓋過。小柏林不僅在幕前演出,更曾於1989年代表香港市民向訪問香港的查理斯王子和黛安娜王妃獻花。到了二千年後,在《烈火雄心II》當王喜女兒的成珈瑩,《殺人犯》中演患不老症的孤兒譚真一,和在《父子》中飾郭富城兒子的吳澋滔等演員,都是一閃即逝,不像以往的童星能一直演下去。

小柏林的可愛,幾乎風靡了整個九十年代

不須幫補家計
除了影視業衰退,昔日小孩當童星亦為幫補家計。曾肇弘說︰「童星的父母或親戚大多是影視從業員,靠關係入行,亦有些經投考加入。以前生活艱難,往往依靠他們當演員幫補家計。現時社會環境轉變,家長重視子女學業,不用再靠小孩當演員幫補家計。」

昔日如阮兆輝、徐小明、蕭芳芳等,都是靠當上童星而令家中經濟得以改善。以徐小明為例,他曾表示由群眾演員做起,初時日薪5元,後來升至35元。到稍有名氣,拍一齣電影能有一千元報酬,而五六十年代工廠工人的工資不足千元,算是不錯的酬勞。及後徐小明得到嶺光力捧,片酬升至3、4千元,收入甚豐,難怪當年那麼多童星努力爭取演出機會。

其實現時小演員薪酬亦不少,就在網上看到6年前一群媽媽在討論區,提到小演員若當上主角,一個月薪酬約2萬元,相比普通白領人工高出一截。也有網民媽媽提到自己兒女當小演員的經驗,諸如等待時間過長,接觸過多粗言穢語,影響學業,片場骯髒易病,膳食欠佳等,經驗傾向負面。現代父母較為緊張小朋友,在沒有經濟壓力下,大部分家長未必選擇讓小朋友當演員。

徐小明家道中落,為補家計常有演出。

童星也是童工
在香港,早於二十年代已經立例保障童工,可惜法例是立了,執法卻不嚴謹,加上童星親人多是娛樂圈中人,於五十至七十年代仍有法律罅可逃。現時小演員受完善的勞工法例保障,上班時數和休息時間有充足指引。童星並需要於演出前得到校方批准,並向勞工處申請才能開展童星之路。

#454
TEXT/JILLSANDY
PHOTO/網上圖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