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世紀前,香港還是製造業的天下,紡織業更是五、六十年代,撐起香港經濟的重要產業,也造就了聞名海外的「香港製造」標籤,當中包括優質棉紗。七十年代,就有超過23萬人於紡織工廠工作,當中女性佔了大多數,曾經在製衣廠工作的郭杏蓮(杏姐),正是當時其中一位「工廠妹」。
隨著香港紡織業式微,昔日的南豐紡織廠,亦活化為創意文化地標「南豐紗廠」,杏姐也回到南豐紗廠 CHAT 六廠的車衣隊,與不同年輕設計師合作,同時分享了她昔日在紗廠工作時的點滴。

11歲學車衣
七十年代初期,很多人因為家境貧窮,小學畢業即投身社會工作幫補家計。杏姐憶述:「那時候我還在唸小學六年級學期尾,媽媽就提醒我快點去找工作,要不然等到畢業後,所有工廠已經請了人就太遲。由於當時我只有11、12歲,所以要借用別人的身分證才可工作!」杏姐小時候住在慈雲山,附近有很多小型製衣廠,她就是在那裡遇到第一位老闆,讓她留在廠裡學習。
就這樣,杏姐開始了車衣女工的生涯,而南豐紡織廠是她其中一間工作過的製衣廠。她說: 「我們按著工序來分工,工資是逐件計。我們會從最簡單的工序學起,如先做領帶,熟練了,才可學做較複雜的工序,當然複雜的工序工資較高。」

「捉迷藏」逃避巡查
杏姐表示,那時流行「炒嘢」,即做散工,多數人都會到處「跳廠」(在不同工廠工作),她也不例外,「為了多賺一點錢,我會拼命加班,一般人一期糧約是$3,000至$4,000,我卻拿到$6,000至$8,000,有人看到覺得太誇張,害我不敢把票(工資記錄表)交出去,有時我會留到下一期糧再交,又會在下一期減少上班日數,或者去另一間廠工作。」讓她最難忘的,是上班的時候,勞工處人員會不時到工廠巡查,查看有沒有未成年的童工,「每當他們來巡檢的時候,我們這些未成年的,都要找地方躲藏起來,待他們離開才敢回去繼續工作,那時候還覺得這樣躲藏很好玩!」

懂得自找快樂
很多人都希望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只要喜歡,才能享受。在杏姐那個年代,能有一技旁身,「有份工」足以糊口已很滿足,所以開始時根本未曾想過喜歡不喜歡,但她卻能在工作中找到快樂,「那時候上班最喜歡和同事一起,邊聽收音機邊『車衣』,記得每天下午三時正,電台都會播放很多有趣的故事,我們都聚精會神去聽,每天追聽故事發展,但雙手從沒停下來。我們也會比賽,如果大家都在車同一樣東西,例如做衣領,我們就會比賽看誰能用最短時間完成最多,就這樣已感到很快樂!」

新舊交流 傳承工藝
從事車縫工作40多年,杏姐憑著靈巧的手藝,學習了不同車縫技巧,對她來說,「車衣」已不止是工作,更成為了她興趣。直至事九十年代,製衣廠北移,故她在1997年轉行做批發,也為客人提供改衣服務。即使退休後,她每天仍會隨心設計和縫製不同的日常用品和衣物。杏姐希望將自己的手藝傳承,也希望讓更多人認識香港紡織業,因此她加入了CHAT六廠車衣隊,與年輕設計師、藝術家合作,透過分享經驗和交流專業技術,縫製不同的特色作品,她表示:「我很開心可以跟一班年輕人合作,他們都很有活力,而且對設計、縫紉充滿熱誠,我們可以互相學習,嘗試縫紉出形形色色的服裝,每次一起完成工作都為我帶來很大的滿足感。」

11歲開始於製衣廠工作,擁有40多年車縫經驗,退休後仍熱心鑽研各種複雜的車縫技巧,現為CHAT六廠車衣隊的成員,與年輕設計師交流合作,期望把手藝傳承下去。